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小记者走进青岛取引所旧址 体验 “鸟虫篆” 的魅力

青岛馆陶路上的百年建筑透着历史的厚重。8月23日,青版财经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走进青岛取引所旧址,参加了黄河流域非遗研学——鸟虫篆探秘”活动。这座曾是亚洲最大证券交易场所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当日化身非遗课堂,让小记者们在墨香与历史光影中,触摸千年鸟虫篆的温度。

小记者们拿着自己的拓印作品合影留念。

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交流开发部主任、健康桥青岛基地鸟虫篆艺术委员会会长王玉,副主任、副会长孙日勇,副主任、副会长吕荔,副会长高悦淏带领小记者学习了关于鸟虫篆的系列知识。

王会长向小记者们介绍活动内容。

“大家知道吗?我们今天要学的鸟虫篆,最早能追溯到七千年前!”在取引所旧址一楼大厅,王玉指着一幅放大的鸟虫篆拓片,为小记者们展开了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画卷。他介绍道,鸟虫篆又称鸟书或鸟虫书,起源于东夷族的鸟图腾崇拜,当时东夷族首领少昊用鸟命名百官,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观察,慢慢演变成了独特的文字艺术。

“到了商周时期,鸟虫篆随着文字演进逐渐成熟,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分布于楚国、吴国、越国、齐国等十三个国家,而我们青岛所在的齐国,就是其中之一。”王玉特意强调了青岛与鸟虫篆的深厚渊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鸟虫篆成为八种官方文字之一,一直沿用至汉代,即便到了王莽改制时,调整为六种官方文字,它依然占据一席之地,可以说贯穿了从商代到清代的漫长历史。”

孙日勇向小记者介绍关于鸟虫篆的知识。

孙日勇向小记者介绍道:鸟虫篆不仅是文字,更是青铜文明的象征,广泛应用于青铜器之上,在皇亲贵族及士大夫中极为流行。“郭沫若先生曾说‘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这足以说明鸟虫篆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他展示了一件仿制的鸟虫篆青铜器铭文拓片,“大家看这些线条,既有文字的表意功能,又有鸟羽、虫纹的美感,这就是古人‘观物取象、从象达意’的智慧。

吕荔向小记者们讲解的鸟虫篆 “孝” 字。

随后,吕荔向小记者们讲解的鸟虫篆“孝”字,“孝”字可追溯至楚国王子午所造。王子午受母哺幼子场景启发,将“孝”字构画成跪坐母亲怀抱孩子的模样,突出“子”字的嘴巴和手,似孩童举着喇叭花,又像接应母爱甘露。这字蕴含多层深意:彰显母爱伟大无私,体现父母对儿童的呵护,诠释养育与孝敬的责任义务,也展现母子天伦之乐。而王子午的“孝”更是 “大孝”,他忠于国家,战功赫赫,还要求子孙以国家社稷和民众利益为重,让小记者们理解到“孝”不仅是对长辈的顺敬,更是对国家的忠诚。

认真听讲的小记者和家长们。

向小记者讲解了鸟虫篆记忆力和专注力。

活动中,孙日勇还向小记者们讲解了鸟虫篆记忆力和专注力及家庭教育并带领小记者现场拓鸟虫篆十二属相。孙日勇示范着将薄纸铺在模板上,用蘸了少量墨的拓包轻轻拍打:“要像给小猫顺毛一样轻,不然文字会‘晕过去’哦。”他边说边展示拓好的作品,绢布上的鸟虫篆线条分明,凸起的墨痕带着温润的触感。

老师示范现场拓鸟虫篆十二属相。

小记者们学习拓印。

小记者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慢慢摸索出力度。“我感觉指尖能摸到字在动!”一位小记者举着自己的作品,眼里闪着光——这正是鸟虫篆“从象达意”的奇妙体验。鼠的灵动、虎的威猛、兔的温顺……每个生肖都藏着鸟羽或虫纹的细节……

小记者们学习拓印。

不到半小时,小记者们都有了一张专属生肖拓片。墨香混着取引所老建筑特有的木质气息,成了最特别的“非遗纪念品”。

小记者展示自己的拓印作品。

学习环节结束后,小记者和家长们开启了自由参观模式。这座1925年建成的取引所旧址,藏着太多与文化传承相关的故事。

小记者们参观青岛取引所旧址。

小记者们来到取引所旧址天台,和鸽子互动。

临近中午,小记者们带着拓印作品和满满的“收获”离开了。这场研学活动,不仅让小记者们了解了关于鸟虫篆的知识,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原来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亲手触摸、用心感受的。正如王玉所说:“当鸟虫篆的墨痕遇上百年建筑的光影,黄河流域的非遗故事,就有了新的讲述者。”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