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四方联动”赋能绿色金融服务美丽青岛建设大会暨美丽青岛建设项目银企对接交流会在青岛召开。本次会议由青岛市生态环境局、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以下简称青岛金融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青岛监管局(以下简称青岛证监局)“四方”联合举办,协力搭建绿色金融支持美丽青岛建设的高效服务平台,畅通银企对接通道,为美丽青岛建设注入金融“活水”。来自政府部门、30家中资银行机构及部分保险、证券机构,以及各领域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以政策赋能、项目对接、签约合作的务实举措,筑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根基。

美丽青岛建设已进入“积厚成势、全面推进”的提速阶段,“四方联动”机制将推动政策协同更精准、银企对接更畅通、社会效益更显著,为生态保护与金融发展搭建“双向赋能”桥梁。会上发布了2025年度金融服务美丽青岛建设项目白名单,名单共收录30个优质项目,计划融资149亿余元,为金融资源精准投放提供“靶心”。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青岛金融监管局、青岛证监局在会上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青岛绿色金融“四方联动”机制正式建立。多家银企代表分批签约,推动金融资源与实体需求直接对接。在经验交流环节,中国农业银行青岛市分行、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西海岸新区分局以及新泊控股集团、青岛国源盛达绿色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京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围绕金融服务、项目推介等内容展开交流。在随后召开的美丽青岛建设项目银企对接交流会上,项目代表与银行工作人员通过“面对面沟通”洽谈融资需求,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近年来,青岛坚持以绿色金融为重要支撑,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美丽青岛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在规模扩容上,绿色信贷持续发力,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5879.08亿元,较年初增加782.07亿元,同比增速14.1%;到9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进一步攀升至6047.11亿元,同比增长14.86%,增速较各项贷款高出8.56个百分点,绿色金融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逐年提升,为生态项目落地提供稳定资金保障。在工具创新上,青岛不断探索实践,创设“青碳融”特色融资模式并单列支农支小30亿元专项额度,充分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撬动碳减排贷款投放45.93亿元,助力减少碳排放342.2万吨;同时成为全国率先同步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气候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的地区,制定《青岛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技术规范(试行)》,印发《青岛市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估方案》,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绿色金融监管与激励体系,多笔全国首单绿色金融业务落地,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矩阵。
伴随绿色金融的持续赋能,美丽青岛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大气主要污染物连续5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总体达标,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长期保持99%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实现100%,生态质量指数连续3年稳步提升,李村河、灵山湾等先后获评国家级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八美之城”建设模式获生态环境部肯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覆盖全市70%。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现“六连优”,主要环境指标稳居全省前列。在服务企业绿色转型方面,青岛出台四批52条优化营商环境惠企政策,惠及市场主体5200余家次,对1112个省市重点项目实行“即来即审”,创新举办33场企业家圆桌座谈会,推行“点单式”预约执法,累计帮扶企业解决生态环保相关问题1230个。产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2.1%,远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升至第六,实现“生态美”与“产业兴”的协同共进。
未来,依托“四方联动”机制,青岛将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政策与金融政策精准衔接,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绿色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深化银企对接、强化产品创新、完善服务体系,让绿色金融成为美丽青岛建设的“强引擎”,为打造山海城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样板注入更强动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国瑾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