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小记者安丘研学第二日:探寻文化根脉,畅享采摘乐趣  

8月3日,青版财经小记者城阳心宇站的小记者迎来了安丘研学的第二日活动。

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青版财经小记者安丘百泉禾墅农场户外营地研学基地,唤醒了沉浸在梦乡中的小记者。他们迅速整理好行装,带着满满的期待,集合奔赴今日的第一站——城顶山生态旅游区。

小记者合影留念。

大巴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小记者的目光被窗外的景色紧紧吸引。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茂密的植被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毯。山间云雾缭绕,如梦如幻,仿佛一幅诗意的水墨画。随着车辆的深入,城顶山的轮廓逐渐清晰,一股神秘而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

小记者参观观松台。

抵达景区后,小记者稍作休整,便在景区主任吕金凯的带领下,向着观松台进发。观松台的景色让小记者惊叹不已。漫山遍野的松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松涛阵阵,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吕金凯主任介绍道:“城顶山的松树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每一棵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小记者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这壮观的景色。

有近2500年历史的银杏树。

继续前行,两棵高大无比的银杏树出现在众人眼前。它们就像两位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吕金凯主任向小记者介绍道:“这两棵银杏树可不简单,它们是公冶长与孔子夫妇亲手栽种的,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了!”小记者围在银杏树旁,仰头望着那高耸入云的树冠,眼中充满了敬畏。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此时,微风拂过,银杏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小记者参观公冶祠。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小记者踏入了公冶祠。公冶祠内古朴典雅,青砖灰瓦、雕花木窗,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吕金凯主任边走边给小记者讲解:“公冶长是孔子的女婿,他自幼聪慧好学,知识渊博,传说还能听懂鸟语。孔子常常与他在这里探讨学问,交流思想。”小记者认真聆听着,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公冶长与孔子论道的场景。

小记者参观书院圣境。

小记者参观青云寺。

青云寺红墙金瓦,庄严肃穆。寺内香烟袅袅,佛音阵阵,让人的内心瞬间平静下来。讲解老师为小记者介绍了青云寺的历史变迁和建筑特色。小记者一边聆听,一边仔细观察着寺庙的每一处建筑,感受着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后,小记者满怀期待地走进果蔬种植家庭农场,开启一场与香甜李子和桃的邂逅。一踏入果园,小记者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繁茂的李子树与桃树错落有致,枝叶相互交叠,织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穹顶。

小记者在摘李子。

农场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迎接了小记者,并向他们介绍了李子和桃子的生长周期、施肥管理以及采摘的小窍门。小记者迫不及待开始采摘。

小记者在摘挑子。

品尝美味的桃子。

一位小记者拿起自己摘的果实,先凑到鼻尖闻了闻,然后小心翼翼地咬下一口——李子的汁水瞬间在舌尖爆开,甜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酸,清爽得让人眯起眼睛。水蜜桃则软糯多汁,果肉香甜得像蜜一样, “这个桃子也太好吃了!” 一位小记者一边吸着果汁一边喊。欢声笑语裹着果香,在果园的上空久久回荡。

下午的非遗剪纸体验环节同样热闹非凡。此环节由毕清花老师授课,她是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青岛市翰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6岁起跟随奶奶学习剪纸和虎头帽制作,在传统剪纸和民间布艺领域有深入研究。

非遗剪纸体验活动现场


一张普通的红纸,在毕老师的手中,经过折叠、裁剪,瞬间变成了精美的“春”字图案。小记者在毕老师的教导下,学习了基本的剪纸技巧,从简单的形状剪起,逐渐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剪纸作品。当他们展开自己亲手剪出的作品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小记者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在返程的大巴车上,小记者依然沉浸在今日的欢乐与收获中。他们相互分享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的小记者说:“今天了解了公冶长的故事,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兴趣。”还有的小记者说:“亲手采摘水果的感觉太棒了,我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这次安丘研学第二日的旅程,让小记者在探寻文化根脉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在畅享采摘乐趣的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相信这段难忘的经历,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