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大沽河畔的智能温室里,传感器实时调控着番茄生长的温光水肥;当灵山韭菜的溯源二维码扫出全链条品质信息;当联盛益康零人工干预的智能车间,原料出成率比传统工艺提升15%——“青岛菜”正以一组组鲜活实践,勾勒出农业强市建设的新路径。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青岛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深刻把握,更是对“技术破局、模式重构、品牌赋能”发展逻辑的坚定践行。
以技术破壁破解产业痛点,是“青岛菜”突围的核心密码。青岛地形多丘陵山地,早年蔬菜良种进口依赖度较高,让“青岛菜”步履维艰。但青岛以“种业攻坚”为突破口,建成即墨国际蔬菜花卉种子产业园,吸引26家国内外顶尖种企落户,硕丰源黄瓜种占据华南40%市场,凯盛浩丰“浩农1号”番茄亩产提升30%,4.1亿株年供种苗量可满足200万亩需求,用“中国芯”打破了进口依赖。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渗透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凯盛浩丰智慧温室5人管300亩,效率达传统种植6倍;“青农云脑” 接入1300余个基地,设施蔬菜成本降低30%。技术不仅解决了“种得好”的问题,更重塑了农业生产的底层逻辑。
以模式创新激活产业动能,是“青岛菜”壮大的关键支撑。青岛打破“重生产、轻加工”的传统思维,构建起“链主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联盛益康以高于市场价15%收购原料,带动12家合作社、5万亩基地,农户收益提升30%;莱西“新村党委+共富公司”模式,为农户降低种植风险。在产业链延伸上,172个冷藏保鲜设施、87家加工企业构建起“脱水+速冻+鲜切+预制菜”全链条,利群智慧物流6小时实现“田间到港口”,鲁林大蒜制品72小时直达韩国。从“卖原料”到“卖加工品”,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青岛重构了农业产业的价值分配格局。
以品牌赋能提升国际竞争力,是“青岛菜”跃迁的点睛之笔。“青岛农品”连续6年跻身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十强,613.8亿元品牌价值背后,是230个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7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品质支撑。浩丰食品借品牌之力线上订单增长55%,胶州大白菜网络零售额占比60%,认证蔬菜溢价15%-30%,2.8万家农村电商让“青岛菜”走向全球。更难得的是,青岛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控”双轨质控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500余家企业获国际检疫注册,为“青岛菜”赢得全球市场信任。
“青岛菜”的实践证明,农业强市建设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的全方位变革。从技术突破到模式创新,从品牌塑造到政策护航,青岛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可复制路径。这份经验,不仅为全国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青岛样本”,更印证了:唯有向“新”而生,才能让传统农业在现代化浪潮中焕发持久活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