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农业强龙头|从“卖原料”到“卖全球” 青岛三措激活蔬菜全链潜能

“刚从内蒙基地运过来的马铃薯,经这条生产线加工成速冻薯条,72小时就能端上韩国炸鸡店的餐桌,出口价是鲜薯的3倍!”青岛胜家食品有限公司智慧中央厨房建设现场,公司种植管理负责人张欣指着轰鸣的自动化生产线向记者介绍。这家深耕冷冻蔬菜行业20年的企业,正以1.8亿元投资打造预制菜生产基地,年产能达4万吨,70%产品直供日韩、东南亚市场。青岛打破“重生产、轻加工”的传统桎梏,通过“主体改革强联结、链条延伸提效益、品牌增值拓市场”三措并举,推动“青岛菜”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跨越,已形成从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到品牌营销、出口创汇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主体改革:创新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嵌入全产业链

“跟着胜家种马铃薯,不仅种苗免费送,还有技术员上门教种植,保底收购价每吨比市场价高200元,去年我2亩地多赚了3000元!”平度市崔家集镇种植户王军拿着收购单据算了一笔增收账。胜家食品创新“链主企业+合作社+南北基地”模式,联动内蒙古锡林郭勒、张家口坝上及山东平度三地,建成10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保底收购+技术包保+分红返利”机制,带动5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这种“小农户融入全产业链”的机制,在青岛已形成可复制的多元范式。莱西市构建“新村党委+龙头企业+共富公司+农户”组织链条,由共富公司统一采购种苗、对接市场,店埠镇200余户农户通过土地入股,不仅获得每亩1200元租金,还能享受产业链15%的利润分红;平度市仁兆镇依托鲁林脱水等“链主”企业,推行“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模式,87家加工企业带动周边农户亩均增收超2000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升至77.2%。

“我们不只是简单收购农产品,而是把农户变成产业链上的‘产业工人’。” 青岛胜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燕立国表示,公司为合作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流程服务,“今年已培训农户800余人次,90%以上掌握了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技术,原料合格率从75%提升到98%,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 截至目前,青岛已培育6家果蔬类“链主企业”、8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96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形成“企业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的利益共同体,超10万户农户通过订单农业、土地入股等方式融入产业体系。

链条延伸:从“初级加工”到 “高附加值制造”,激活产业潜能

走进青岛尚好科技有限公司十万级GMP洁净车间,冻干草莓在5G联动的全自动生产线上完成分拣、冻干、包装,即将通过青岛港发往欧盟。“鲜草莓收购价每斤8元,加工成冻干产品后,出口价每斤能卖到45元,附加值提升4倍多。” 青岛尚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郁东兴拿起“每日果粹”冻干果蔬礼盒介绍,依托FD冻干核心技术与全链条品质管控,企业每年可转化鲜果蔬上百万吨,开发出100多个品种的健康食品,70%产品远销北美、日韩及欧盟,2025年前三季度出口量同比增长28%。

青岛正以加工环节为突破口,补齐产业链短板,构建“速冻+鲜切+预制菜+功能性食品”的全品类加工体系。青岛联盛益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预制菜车间内,胡萝卜、土豆经清洗、切配、调味后变身即食蔬菜沙拉,每日产能达50吨,产品直供国内连锁商超,“从初级清洗加工到预制菜生产,产品附加值提升2-3倍,去年营收突破2亿元。” 莱西市青岛联盛益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燕妮说。据青岛市农业农村部门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青岛87家加工企业年转化蔬菜原料6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30%,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冷链物流是链条延伸的“生命线”。在胶州市利群智慧物流仓储基地,35万吨容量的恒温库可满足青岛及周边蔬菜错峰储存需求;2000多辆冷链运输车织就“水陆空”立体化网络,产品从田间到港口最快6小时可达。“我们的速冻薯条通过青岛港出口,比传统物流缩短3-5天,损耗率从25%降至8%以下,物流成本降低15%。”胜家食品销售负责人王鑫表示,依托青岛国际航运枢纽优势,企业已与韩国希杰福乐味、日本永旺等头部企业达成长期合作,明年出口订单已排至三季度。

品牌增值:从“区域IP”到“国际话语权”,提升市场溢价

“‘青岛农品’这张名片,让我们的‘绿行者’番茄在山姆超市每斤能卖到15元,比普通番茄溢价30%,还供不应求。”青岛浩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福林介绍,作为“青岛农品”核心企业,公司依托“浩丰数字大脑”实现全流程品质管控,产品覆盖线上线下近百个销售渠道,品牌营收进一步提升。

青岛以“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三级品牌矩阵。目前全市已认证230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中蔬菜/食用菌类占比超60%,7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莱西香菇”“灵山贡韭”“平度大蒜”等特色单品通过BRCGS、HALAL、FDA等国际认证,敲开全球市场大门。

线上渠道的拓展更让品牌势能持续释放。尚好科技的“冻干鲟鱼面”通过直播电商进入日韩市场,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20万元;凯盛浩丰的“绿行者”番茄借助抖音、天猫等平台,年线上销量增长50%。青岛市通过“线下展会+线上直播”的双渠道,让“青岛菜”从“本土热销”走向“全球畅销”。“青岛农品”系列品牌持续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香港美食博览会等国内外展会,品牌溢价效果显著。

价值重构:以全链协同创新,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青岛“三措并举”重塑产业价值,本质是打破传统农业“单打独斗”的局限,构建“全链条协同、全要素激活”的现代产业生态。总的来看,主体改革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让分散农户从“产业链边缘”走向“价值链中心”;链条延伸推动产业从“重量轻质”向“量质齐升”转型,通过加工增值让农业摆脱“低端锁定”;品牌增值则为产业注入“软实力”,以品质背书提升市场话语权。

尚好科技是全链协同的典型样本。在主体联结端,企业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免费提供草莓、蓝莓母苗与技术指导,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从源头筑牢标准化原料根基;在链条延伸端,依托FD冻干核心技术,将鲜果蔬转化为百余品种的健康食品,附加值提升4倍多;在品牌增值端,产品70%远销北美、日韩及欧盟,国内推出的“元气燕麦果萃”等新品,仅半年跻身电商热销榜,今年前三季度内销增长68%。“农户有保障、加工有技术、市场有渠道”的全链模式,正是青岛破解“小农户分散种植、 加工端原料不稳、市场端议价薄弱”痛点的缩影。

从胜家食品的“南北基地协同”到尚好科技的“冻干技术突围”,从“青岛农品”的品牌赋能到冷链物流的全域覆盖,青岛正以产业链思维重塑农业价值逻辑。当“青岛菜”从“田间原料”变为“预制菜”“国际品牌”,不仅实现了产业形态的跃升,更让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兴、农民富”的可持续路径。这种以全链条创新激活产业潜能的模式,同样也为全国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岛方案”。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