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种胡萝卜,亩产再高也怕滞销,现在加入鲁林的标准化基地,不仅有技术指导,还能保底价收购,5亩地多赚4000块。” 莱西市店埠镇种植户张秀兰的账本,道出了青岛农户的“增收密码”。在凯盛浩丰(莱西)智慧农业产业园,经企业培训上岗的农户王建军正通过“浩丰数字大脑”APP开展工作:“屏幕上温光水气肥数据看得明明白白,系统自动浇水施肥,以前3个人管10亩地还忙不过来,现在我1个人能照料20亩,光工资加绩效一年就能多挣2万多。”
科技赋能,已成为青岛设施蔬菜企业的共同选择,且贯穿“研、产、加、销”全链条。在种植端,鲁林脱水蔬菜为500亩基地配备物联网监测设备,原料农残合格率达100%,较普通种植田高15个百分点;凯盛浩丰则构建“环境监测+生长调控+质量追溯”的数字化体系,依托35个品类1649项农业专有技术,实现蔬菜365天周年供应,通过“浩丰数字大脑”预测市场需求,去年冬季番茄上市量增加20%,精准破解“丰产不丰收”难题。
加工环节的科技升级,让“蔬菜变金”成为现实。青岛鲁林脱水蔬菜有限公司引入的智能化前处理设备,1小时可加工2吨大蒜(传统人工为160公斤),切片厚度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效率是人工分拣的12倍;青岛金叶食品有限公司建成自动化速冻生产线,最大程度锁住产品新鲜。该公司通过了ISO22000、BRCGS等多个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中东、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前靠人工分拣,出口订单履约率不到80%;现在智能设备解决了标准化难题,履约率提升至99%,速冻蔬菜出口价比普通加工品高2倍。”公司经理苏乃斌说。
科技力量向种业“芯片”深度渗透,筑牢“源头制胜”根基。作为全国蔬菜种业创新重要载体,青岛国际蔬菜花卉种子产业园已培育起一批领军企业:青岛硕丰源种业研发的华南型黄瓜种子,以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优势占据国内市场份额首位,破解南方黄瓜“冬春低产、夏季早衰”痛点;凯盛浩丰联合青岛农业大学组建育种研究院,培育的“浩农1号”番茄兼具抗晚疫病、耐运输、口感佳等特点,已在山东、河北、河南等主产区推广5000余亩。青岛市农业农村局2024年设施农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市现有主要蔬菜育苗企业42家,年供优质种苗超5亿株,可满足周边省市200万亩设施蔬菜用种需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9%,设施蔬菜良种覆盖率99.5%。这些数据印证了青岛种业“源头优势”,从育种端保障蔬菜品质与产量,“青岛育、全国用”的种业影响力持续扩大。
科技不仅解决“种得好”,更破解“卖得贵、卖得远”。目前全市已建成“青农云脑”数字化管理平台,接入1300余个“菜篮子”基地,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设施植保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形成多企业协同、全链条覆盖的“智慧农业”生态。这种生态化布局,推动设施蔬菜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构建起“科技顶天、农户立地、市场导向”的产业升级新模式。来自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数据统计,2024年全市设施蔬菜加工转化率突破30%,出口额达42.7亿元,真正实现“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增收”的乡村振兴目标。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