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育种需要6到8年才能出一个品种,现在依托生物育种实验室的单倍体技术,2到3年就能完成选育,效率直接翻倍!”10月8日,在青岛金妈妈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物育种实验室内,实验室负责人李儒剑手持培育成功的瓜类砧木种苗向记者介绍。作为2008年成立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金妈妈种业凭借“高产抗病蔬菜砧木良种繁育项目”,不仅实现瓜类砧木种子国内市场份额第一,更以技术创新加速“中国种”走向世界。
走进位于项目基地的1500平方米生物育种实验室,6组智能培养箱正进行单倍体材料培育,科研人员通过单倍体技术开展材料创制。“今年我们已处理4.8万份单倍体材料,在黄瓜、南瓜、辣椒等作物中通过离体雌核培养、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开展DH育种,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李儒剑展示实验室数据报告,实验室建成后,良种选育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50%,这一突破缘于与重庆农业科学院的技术合作——企业已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引入单倍体及花药培养技术,快速建立起成熟的生物育种体系。
技术创新的落地,离不开硬件设施支撑。项目配套建设的6.4万平方米连栋大棚,目前已实现年繁育瓜类砧木良种13.44吨,可推广种植2.2万亩。抗病高产新品种可帮助农户每亩增收约800元、总增收额达1760万元“大棚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能精准控制作物生长所需水肥,有效提高种子产量与质量。”据青岛金妈妈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蕾庆介绍,项目自实施以来,已累计繁育种子100余吨,带动种子加工、消杀等环节产生200万元加工费,同时拉动周边农药、化肥零售及物流服务增收290万元,直接创造8个全职岗位,季节性用工需求达60余人,帮助农户实现增收120万元。
在产业链下游,“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让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在金妈妈种业周边的100余亩制种基地,农户正按照统一技术规范进行砧木种子采收。“企业提供良种和技术指导,我们负责种植,每亩收入比种普通蔬菜多3000元。”参与基地种植的农户王建国说道。刘蕾庆表示:“明年计划将制种基地扩大到200亩,可繁育良种30吨左右,同时带动更多农户就业。”
作为国内瓜类砧木及热带甜玉米品类市场份额第一的企业,金妈妈种业已拥有200余个自主研发品种。“我们的种子不仅覆盖国内28个省市,还出口到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明年计划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刘蕾庆表示,中国种业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企业将持续投入研发,力争未来3年将海外市场营收占比提升至20%,让“中国良种”在全球舞台占据更多话语权。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田间的成果转化,金妈妈种业通过“科研+设施+农户”的产业链模式,既实现了项目年新增产值2900万元、新增经营收入540万元的经济效益,更以技术赋能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