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青岛市“无废城市”建设的工作进展,展现了青岛市在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探索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上的系统布局与显著成效。

精细布局,筑牢“无废城市”建设根基
“无废城市”建设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青岛市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的目标,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为“无废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组织架构上,青岛市创新构建了“1+11+N”的建设框架,形成了市级统筹规划、11个区市(含高新区)联动落实的“市级引领、区市共创”协同格局。
制度管理上,青岛市率先制定了“无废细胞”管理规程,出台了16类涵盖学校、社区、景区等场景的建设指南。同时,创新推出“无废岛屿”建设清单,并组建专家团队,联合教育、文旅、卫健等部门,将“无废”理念深度融入教学、医废监管、景区管理乃至“无废啤酒节”等多元场景。
任务落实上,依托《青岛市“无废城市”建设指标和任务清单》,通过数字赋能和季调度、年评估机制,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目前,60项建设指标中已有54项达标,62项重点任务已完成58项,并在全省首次评估中获得“好”的优异等次。
“三化”并举,全面提升固废治理效能
青岛市聚焦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领域,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全面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
在“减量化”方面,青岛市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打造了6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1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农业领域,推广科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90%。全社会已建成952个“无废细胞”,从社会最小单元践行绿色理念。
在“资源化”方面,青岛市成功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构建了城乡三级回收体系,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绿色建材一体化交易监管平台累计交易额突破65.02亿元。智能回收机已覆盖9个区市的1097个小区,惠及260万余居民。
在“无害化”方面,在全国率先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数字化监管系统,集中处理率达100%。通过卫星遥感、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电子转移联单等措施,严守环境安全底线。
强有力的支撑体系是保障。 2024年,市政府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环保产品占比分别高达95.5%和82.5%。金融支持力度空前,全市“无废城市”相关绿色贷款余额达476.5亿元,较基准值增长289.9%。
示范引领,塑造“无废青岛”特色样板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青岛市注重以数字赋能和创新示范,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样板。
数字赋能智慧管理。 青岛市率先建成“无废城市”智慧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固体废物数据“一张网”,并搭建了“无废细胞”全流程管理和公众参与平台。
创新示范多点开花。 全市挖掘整理了31个典型案例,包括废旧家电回收一体化、建筑垃圾“零碳工厂”、废旧轮胎循环利用、无废岛屿等。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探索汽车制造领域“无废供应链”建设,并推进全部4A级以上景区完成“无废景区”建设,形成了多领域的示范引领效应。
共建共享营造氛围。 青岛市发布了“无废城市”建设品牌形象,围绕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开展了110余场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并通过志愿服务推动“无废”理念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共建、共治、共享”的“无废青岛”氛围日益浓厚。
【焦点问答】
· 关于“无废细胞”建设:
青岛市“无废城市”专班负责人吕海峰介绍,青岛市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分类推进和广泛宣传,已累计完成952个“无废细胞”建设。其中,青岛伊克斯达的“无废工厂”案例入选联合国环境署典型案例,灵山岛“无废岛屿”和“无废啤酒节”等特色创新,让“无废”理念深入人心。
· 关于建筑垃圾治理:
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刘媛媛表示,青岛市通过健全法规、强化全链条管理,构建了资源化利用、回填、分拣“三位一体”处置格局,年处置能力超1亿吨。“十五五”期间,将重点健全源头核准机制、加强智慧监管、持续整治乱倒乱卸,全力推进建筑垃圾的“三化”治理,打造“青岛经验”。
· 关于二手商品流通:
青岛市商务局一级调研员尹起新指出,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青岛已形成“一区一特色”的循环生态,拥有30余处旧货市场和5处现代化产业园。头部企业如转转、万物新生集团纷纷落户,2024年二手商品年交易额约200亿元。青岛正通过“产业筑基—龙头引领—标准护航—数字驱动—政策赋能”的全链条创新机制,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贡献“青岛方案”。
【下一步展望】
发布会透露,青岛市将持续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完成现阶段目标任务,并统筹谋划“十五五”实施方案。未来将着力完善标准制度体系,提升固废利用处置能力,加大绿色金融支持,构建全民参与体系,逐步实现“无废城市”由“建设”向“建成”过渡,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国瑾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