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叠加,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与节日氛围。10月1日至8日,由青岛国际会议中心联合青岛市民俗学会、齐鲁非遗挖掘保护中心共同策划的“双节聚首・匠心筑梦”非遗展在这举办,木版年画、纪氏螺钿、蚕丝绒花等十余项传统技艺集中亮相,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场可看、可玩、可感的非遗文化盛宴。
傅国防的木版拓印展台。
巩振新的木版雕刻展台。
走进展览现场,木版年画展位前始终人气高涨。非遗匠人手持刻刀,在梨木板上细细雕琢纹样,刀刃起落间,传统吉祥图案逐渐清晰;一旁的体验区里,孩子们踮着脚尖,蘸取各色颜料在宣纸上轻轻拓印,油墨的清香与孩童的笑声交织,让千年传承的祝福变得触手可及。“第一次亲手拓年画,感觉特别有意思,回家要把这幅‘福’字贴在门上。” 刚完成拓印的小朋友兴奋地说。
苏霞的崂山剪纸展台。
剪纸展台前同样热闹非凡。剪刀翻飞间,青岛栈桥的海浪、五四广场的“五月的风”等城市地标纹样跃然红纸之上,非遗传承人不仅现场展示技艺,还将剪纸作品制成书签、装饰画等文创产品,让传统剪纸从窗棂上的装饰,变成了可随身携带的日常好物。而在胶东绣球展位,七彩丝线密缝而成的绣球圆润饱满,缀在球身的流苏轻轻晃动,仿佛流转着时光的光泽,不少游客驻足欣赏,忍不住拿起绣球细细端详。
王磊的胶东绣球展台。
郑洪芸的捏面人展台。
捏面人展区则是孩子们的“欢乐天地”。非遗传承人郑洪芸的指尖似有魔力,揉、搓、捏、粘几个动作,哪吒的英气、小动物的憨态便一一呈现,形态各异的面人引得孩子们围拢成圈,不时发出阵阵惊叹。“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捏面人,今天亲眼看到老师做,太神奇了。”一位家长边给孩子拍照边感慨。
陈丽芳的绳结制作展台。
纪正强的纪氏螺钿展台。
除了互动性强的技艺展示,展览中还不乏历史悠久的“老手艺”。纪氏螺钿技艺源于商周,传承人纪正强现场展示了这项技艺的核心步骤——将贝壳切割后反复打磨至0.08毫米的薄片,再小心翼翼嵌入器物凹槽,经数十道工序后,贝壳的天然光泽在漆面上流转,从精致的首饰盒到典雅的装饰摆件,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海洋的馈赠与匠人的心血。始于唐代的蚕丝绒花同样令人惊艳,蚕丝经煮制、染色、搓捻成绒条,再由匠人缠绕塑形,绽放的牡丹、盛开的玉兰栩栩如生,因“荣华”的谐音寓意,成为不少游客青睐的饰品。
于慧的蚕丝绒花展台。
王海霞的点翠工艺展台。
点翠工艺的典雅华贵、东方锦包的刺绣美学、崖柏雕刻的天然肌理、瑞蚨祥宋锦盘扣的方寸匠心、葫芦烙画的“福禄”寓意、拼色剪纸的浓郁生活气息、臻艺贝雕的“自然天成”……每一项非遗技艺都各具特色,不仅展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更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2016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度拼色剪纸,以鲜红、翠绿、赤褐等丰富色彩,在展区的窗棂与灯笼上绽放,将农家节庆的热闹氛围搬进了会场;臻艺贝雕则以渤海湾特产的螺钿、扇贝为原料,经30余道工序雕琢而成,兼具观赏与收藏价值。
谢东方的东方锦包展台。
刘海波的崖柏雕刻展台。
张文的旗袍服饰展台。
张容的如意葫芦雕刻展台。
赵锡芬的拼色剪纸展台。
刘武的“臻贝世家”展台。
“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享受,更像是一次文化寻根。”现场一位游客表示,通过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不仅了解了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更感受到了老手艺里的文化温度。据主办方介绍,此次非遗展旨在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展示方式,让非遗技艺走出“博物馆”,走进大众生活,助力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让更多市民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