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8月1日,青岛出版集团的小记者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临沂研学之旅。活动以“探寻历史文脉,传承沂蒙精神”为主题,通过实地探访、专家讲解和互动体验,让小记者深入领略临沂的历史文化、红色基因与自然奇观。
首日,小记者走进326米高的临沂广播电视塔,这座位于三河交汇处的“空中博物馆”设计新颖独特,既充分体现了临沂的历史文化特色,又展示了现代建筑的艺术之美。午后漫步琅琊古城,青砖灰瓦间的非遗商铺与往来的汉服身影,让人恍若穿越回古代,《国秀琅琊》《水秀》等演出更让千年文脉变得可感可触。
次日,探索自然的旅程从萤火虫水洞开启。暗湖中,数万只萤火虫组成璀璨“银河”,展现了生态与生命的共生之美。随后探秘沂水地下大峡谷,在6100米长的喀斯特溶洞里,钟乳石与地下暗河彰显了6500万年地质史的鬼斧神工。
收官之日,王羲之故居的洗砚池与《兰亭序》拓本流露“书圣”风雅;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中,2000年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的亮相破解了兵学千年谜题;东夷文化博物馆里,4000年前的蛋壳陶高柄杯见证史前文明;恰逢八一建军节,小记者聆听华东野战军纪念馆的先烈故事,懂得了飘扬的五星红旗上都浸透着热血与期盼。
此次研学之旅是对“行走的课堂”的生动诠释。当知识走出书本,当文化融入体验,成长便有了更深刻的印记。
古今交响曲:从电视塔到琅琊古城,触摸历史文脉
7月30日清晨,小记者乘坐高铁抵达临沂,山东新铧文旅临沂分公司的武煜森、王宁两位带队导师热情地接待了大家。
当天,小记者走进临沂广播电视塔。这座高326米的钢结构建筑矗立在沂河、祊河、柳青河三河交汇处,如同一支巨笔,在天地间书写着现代临沂的发展篇章。“大家知道吗?这座电视塔不仅是发射信号的‘通信枢纽’,更是展示临沂的‘空中观景台’。”电视塔的讲解员指着塔身的螺旋造型介绍,其设计灵感源自沂蒙山区的梯田,象征着临沂从农业古城向现代都市的跨越。
乘电梯升至塔顶观光层,三河交汇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沂河碧波荡漾,岸边的仿古楼宇与远处的现代建筑群交相辉映。“左边那片青砖灰瓦就是琅琊古城,我们下午就会去那里。”顺着导师手指的方向,小记者纷纷远眺。一位小记者在采访本上记录:“塔下是流淌千年的河,塔顶是望向未来的窗,临沂的‘古今对话’真奇妙!”
午后的阳光洒满琅琊古城的青石板路,这座占地645亩的沉浸式文旅园区,以“复活琅琊文化”为核心,让小记者“穿越”回魏晋时代。古城内的商铺鳞次栉比,身着汉服的工作人员和游客往来穿梭,仿佛时空错位。
“琅琊是临沂的古称,东汉时期曾作为琅琊国国都,王羲之、诸葛亮等历史名人都与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渊源。”在导师的讲解下,小记者走进沂州商贸馆,通过参观复原的古代市集场景,大家进一步了解了临沂作为古代“北方商贸枢纽”的繁华历史。
下午,小记者在琅琊古城内还观赏了大型演出《国秀琅琊》。这场演出以临沂历史上盛世琅琊文化为创作主线,通过《海岱文明》《有凤来夷》《礼乐春秋》《忠肝义胆》《群贤雅集》《盛世琅琊》六个篇章故事,用生动的舞台语言艺术完美诠释了中华民族刚强勇毅、崇文尚礼、公忠体国、忠孝仁厚、自强不息的人文品格。
小记者观看《国秀琅琊》演出。
演出中,演员们身着古代服饰,以歌舞、吟诵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这场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临沂历史文化的魅力,更引导着小记者回望历史足迹、倾听时代之音,在心中埋下传承文化、坚定自信的种子。
夜幕降临,琅琊古城换上璀璨的“晚装”。红灯笼沿两岸巷弄次第亮起,石板路上倒映着灯光,恍若重现《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夜景。小记者手持采访本,跟着导师夜游古城,感受着“白日中的历史”与“黑夜里的故事”的不同韵味。
大型实景演出《水秀》准时上演。这场以金雀山、银雀山传说为蓝本的演出,将湖水作为舞台,通过灯光、火焰、水雾特效与演员的沉浸式表演,讲述了金雀、银雀姐妹为拯救部族与河神抗争的故事。当特效水幕表现的“洪水”席卷舞台时,火柱突然从水面蹿起时的壮观场景引得小记者发出阵阵惊呼。
多元体验让历史变得鲜活,小记者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用观察与思考解读文化,大家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期待,也深刻体会到研学是行走的课堂,让人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自然大课堂:探索萤火虫水洞与地下大峡谷的奥秘
7月31日,研学团来到萤火虫水洞附近的蝴蝶谷。谷内草木繁茂,流水叮咚,标志性的蝴蝶谷瀑布从崖壁奔涌而下,水花飞溅间送来阵阵清凉。阳光穿透枝叶,在瀑布上折射出斑斓光影,引得小记者纷纷驻足观赏。
在蝴蝶谷生态展区,几只色彩艳丽的蝴蝶轻盈飞来。一只橙黑条纹的蝴蝶停在小记者肩头,触角轻晃,仿佛在“阅读”刚才的观察记录;另一只蓝色蝴蝶绕着水果飞舞,翅膀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五彩的光芒。
随后,众人前往沂蒙山区腹地的萤火虫水洞景区。这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形成于6500万年至2.3亿年前,是一处特大型地下暗湖岩溶洞穴。在1200米长的洞体中,2.5万平方米的萤光湖与24万立方米的空间相映,构成了闻名遐迩的地下萤火虫世界。洞内碧水长流,钟乳石千姿百态,岩溶景观在灯光下更显奇幻。这里栖息有奇特的洞穴萤火虫,是生态与环境完美结合的见证,是全球仅有的两处萤火虫奇观观赏地之一,也是全国独有的萤火虫繁育保护基地。
导师向小记者讲解了萤火虫的繁育知识,以及萤火虫幼虫、蛹对生存环境的特殊要求。“水质或空气一旦被污染,它们就无法生存。”景区讲解员的话引人深思,一位小记者在采访本上写下:“保护萤火虫,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进入水洞,适应昏暗后,头顶忽然铺开一片璀璨——无数萤火虫栖息于洞顶,尾部荧光如银河倾泻,星星点点缀满幽暗空间。光芒忽明忽暗,有的连成流动光带,有的聚成闪烁光球,与钟乳石剪影交相辉映。光影在湖面漾起涟漪,空气都染上温柔的光晕。“这种萤火虫仅栖息于阴湿岩洞,它们的光芒是自然的神奇馈赠,更是生态优良的证明。”讲解员轻声介绍,生怕打破这份宁静。
小记者参观萤火虫水洞。
走出萤火虫水洞,小记者又来到沂水地下大峡谷。进入峡谷的山洞中,一股清凉便扑面而来,洞内恒温17℃,与洞外30℃的暑热形成鲜明对比。
沂水地下大峡谷由巨大喀斯特裂隙发育而成,洞体长6100米,号称中国江北第一长洞。沿蜿蜒步道前行,小记者被眼前景象震撼:两侧岩壁如刀削斧凿,最高处达百米,宽处可容数十人并行,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看头顶的钟乳石!”有人惊呼,只见洞顶石笋与地面石柱的间隙仅差几厘米,讲解员介绍:“它们每年仅长0.13毫米,相遇还需几百年。”
行至地下暗河,两岸“石瀑布”“石竹”“石花”在灯光下千姿百态。小记者惊叹:“这些岩石像被水打磨的玉石,原来‘水滴石穿’真能造就这般奇迹!”
这一天,小记者从萤火的“灵动”中懂得了呵护的意义,从地质“永恒”中学会敬畏时间。课本上的地质奇观与生态保护,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成了可触摸的岩石、可凝视的光。这场“地心探险”让他们明白大自然从不是沉默的背景,而是有故事、有智慧的老师,教会他们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更用行动守护这颗孕育奇迹的美丽星球。
笔墨与兵书:王羲之故居与银雀山汉墓的文明印记
8月1日,临沂研学活动的最后一天。小记者依次参观了王羲之故居、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东夷文化博物馆与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在悠悠笔墨香、古朴竹简韵以及炽热的红色记忆中,这场“解码临沂”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晨光中,“王羲之故居”的匾额散发着温润光泽。洗砚池的水面,倒映着岸边随风摇曳的垂柳,恍惚间,似乎还能看到东晋那位大书法家临池习书的身影。
“这里是琅琊王氏故宅遗址。公元303年,王羲之就诞生于此。”王羲之故居的讲解员指着院内的“砚池怀古”景区介绍道:“大家看这方池塘,传说王羲之练字后常在池中洗砚,久而久之,池水都被染成了墨色,‘洗砚池’便由此得名。”
在“曲水流觞”景区,小记者在复原的古代文人雅士集会的场景前驻足。讲解员介绍,东晋时期,王羲之与友人在此饮酒赋诗,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得赋诗一首,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就诞生于这样一场风雅集会。在故居内的王羲之展厅,《兰亭序》的拓本引得众人纷纷围观。讲解员指着拓本上形态各异的“之”字说道:“全篇20个‘之’字,笔法无一重复,这便是书法艺术的精妙所在。”
随后,小记者来到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刚踏入博物馆,前言介绍便吸引了他们的目光: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竹简,它们的现世,解开了史学界困惑千年的谜题——孙武、孙膑是否各有兵书。
“大家知道吗?这些竹简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仍保持着当年捆扎的状态。”博物馆的讲解员说道:“出土的竹简长27.6厘米,宽0.5至0.9厘米,上面的隶书字迹清晰,宛如新作。”
接着,讲解员指着展柜中泡在特殊药水中的竹简介绍道:“竹简刚出土时极为脆弱,考古学家用特殊药水浸泡加固,才使它们得以保存至今。”看着展板上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清理竹简的照片,一位小记者在笔记中写下:“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历史的声音。”
最后,讲解员总结道:《孙膑兵法》是在丰富作战经验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其战争观、战略战术、治军建军等理论上都是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孙膑在吸收和发展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又参与并指挥战争,《孙膑兵法》的兵道论、兵学义利观和兵学辩证思想,构成了先秦兵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根脉与薪火:东夷文化与红色记忆的精神传承
午后的阳光,透过东夷文化博物馆的玻璃幕墙,照亮了展厅中那只“薄如纸,硬如瓷”的蛋壳陶高柄杯。这件距今约4000年的陶器壁厚仅0.3毫米,重量不足50克,在小记者心中掀起了对“史前文明”成就的强烈震撼。
“东夷是先秦时期生活在山东半岛的古老部族,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博物馆讲解员指着展柜中的三足鸟形陶鬶介绍道,“这只陶鬶造型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鸟,东夷人崇拜鸟图腾,认为鸟是沟通天地的使者。”
随后,小记者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学大讲堂。活动从介绍神话故事开场,大讲堂的老师先带领小记者了解了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等神话传说,一步步揭开东夷文化的神秘面纱。其中,关于“伏羲画八卦”的讲解令人印象深刻。老师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八卦的起源:伏羲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画出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符号。它们不仅是古人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更蕴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
老师还与小记者探讨了“为什么我们叫炎黄子孙”“中国人的精神底色是什么”等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小记者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国学知识,更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那些古老的神话和符号中,藏着我们民族的根与魂。
8月1日正值八一建军节,小记者研学团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在这座承载厚重历史的红色地标中,开启了一场特殊的红色文化探寻之旅。
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小记者认真参观了陈列着珍贵文物及历史照片的主题展厅。这些翔实的史料生动展现了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英勇战斗历程:从宿北战役的激烈交火,到鲁南战役的战略决胜,再到莱芜战役的精心谋划,每一段史实都深深吸引着小记者。
在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小记者观看描绘战斗场面的油画作品。
华东野战军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为小记者上了一堂意义深远的红色教育课,激励着新一代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傍晚,研学团登上返程的高铁。小记者摊开笔记,上面写满了数据和感悟:从326米高的电视塔到6100米长的地下溶洞;从2000年前的竹简到4000年前的蛋壳陶;从“书圣”的笔墨到爱国主义教育课堂……这些碎片拼接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立体的临沂”画卷。
“纸上得来终觉浅”,当临沂的山水、文脉、精神都化作亲身体验的记忆,小记者终于明白:研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每一个地名不再只是地图上的符号,每一段历史不再只是书本里的文字。当他们站在王羲之故居的银杏树下,站在银雀山汉墓的竹简前,站在华东野战军纪念馆里,那些曾经遥远的“过去”,便成为照亮“未来”的光。
这场旅程虽已结束,但探索与思考才刚刚起步。因为最好的课堂,永远在路上;最深刻的成长,总在亲身体验之后。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