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市4个案例入选《2025企业(园区)气候行动案例集》

近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期间,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与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在大会新闻中心联合发布《2025企业(园区)气候行动案例集》,向世界分享27个中国企业(园区)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成果。青岛市1个园区、3家企业的典型经验做法入选案例集,展示了青岛市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清洁能源开发、资源循环再生、能碳智慧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与青岛经验。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构建“三链协同”模式,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23年11月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产业园区试点,园区以“能源链、产业链、管理链”三链协同为核心,构建系统性绿色转型模式。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变革,建成“基荷热泵—调峰燃气—余热利用”三级供热体系,全面替代燃煤供热。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70MW,年发电超6000万度。推进主导产业生态协同,在生物医药领域构建“废鸡胚→有机肥→疫苗原料”循环链,每年资源化利用废鸡胚8000余吨。化工行业实施“碳足迹”分级管理,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9%,危险废物零填埋。装备制造业推广“低温蒸发”技术,危废处置能耗降低80%。此外,推进数字治理提效增质,搭建“GIS+CIM”智慧能源平台,实现碳排放与能耗实时调控。2024年,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45.5%,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占比44%,绿电使用比例20%,工业固废资源化率99.71%,蹚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路径。

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打造绿色低碳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标杆工厂

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携手合作伙伴,成功研发并应用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碳足迹实时可信精算与溯源系统,该系统与能源管理系统协同联动,覆盖从废旧电池的预处理到深度资源回收的全过程,带来了可量化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依托边缘计算技术,直接从车间、产线自动收集碳排放相关数据,实现工厂的IT和OT的数据集成,实时采集产线过程数据以及能耗数据;通过对生产过程数据的深入分析,改进回收工艺流程,减少生产瓶颈,提高装备产线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整体生产效率有效提升约8%;构建了电池回收过程的碳足迹核算模型,并通过权威机构TüV南德的认证,为绿色供应链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该系统能够安全可靠地从供应商获得必要的原辅材料碳排放数据,进而实现贯穿供应链全程的产品碳足迹精准计算与追溯,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碳足迹透明度和管理水平,为进一步挖掘减碳潜力提供可靠依据。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eco+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气候行动路径

赛轮集团制定了eco+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形成了覆盖“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监督汇报机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30年,轮胎产品中的可持续材料含量提高至40%,到2050年提高至100%;到2030年,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品碳排放较2022年降低30%。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智能制造等多项举措,全面融入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首创液体黄金轮胎,经国际权威机构核查,每行驶1000公里,液体黄金卡客车轮胎和轿车轮胎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同规格普通轮胎分别低39%和27%。2024年,轿车轮胎、卡客车轮胎、非公路轮胎单位产品碳排放较2022年分别下降19.3%、19.7%、29.9%。据悉,2024年轮胎产品中的可持续材料含量占比达31.8%,发布了可持续材料占比达到75%的轿车轮胎和可持续材料占比达到80%的卡客车轮胎。搭建了全球首个橡胶轮胎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橡链云”,纵向实现全工序“人机料法环测”全面互联,设备互联率达99%以上,横向打通企业内部与上下游生态,链接3000余家供应商、2000余家经销商及超10万家门店,协同推进资源优化与低碳运营。

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赋能“东方氢岛”,打造零碳新标杆

青岛炼化抢抓氢能产业风口,锚定“氢能+绿电”融合路径,建设集成生产、科研、加注充装一体化设施的氢能“产研加”示范项目,实现光伏与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一体化耦合,引领传统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建成全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利用水上光伏电站生产的部分绿电,将海水直接电解生产绿氢,用于炼化生产过程或注入氢能车辆,攻克耐氯电极技术、高性能极板设计以及海水循环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此外,还建成全国首个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工业电站,研发出抗盐雾腐蚀、抗藤壶附着的特制浮体与支架,可抵御13级大风、适应3.5米潮汐落差的水下锚固系统,为沿海、浅海地区光伏开发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首座经认证的碳中和加氢站开创了国内石化企业独立建设和运营公用加氢站的先河,为青岛百余辆氢能公交车提供有效氢能保障,同时解决了济青氢能走廊在青岛端没有公用加氢站的难题。四是与青岛康普锐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成功并应用了国内首台加氢母站用大排量(2000 Nm3/h)液驱式压缩机,有效解决了国内加氢母站用压缩机难以按工况需要随时启停的技术难题,综合节能30%以上。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国瑾 通讯员 王诺 于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