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环保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引导学生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崂山区深圳路小学的学生们走进“中韩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开启一场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主题实践活动,让“绿色、低碳、环保”的观念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入人心。
步入宣教大厅,“土壤危机”展示区率先引发学生们的关注。讲解员介绍,过去常用的垃圾掩埋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会污染土壤、地下水与空气,排放的温室气体更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风险。当被问及“一个塑料瓶多久能降解”时,学生们给出的5年、10年、50年等答案均不正确,“自然环境中需450年左右”的真相,让大家震惊之余,更坚定了保护生态的决心。而在“大气悲歌”相关讲解中,学生们了解到,垃圾焚烧虽能减少土地占用,却会释放有害气体与颗粒物,加速酸雨形成、损害植被与水生生物,还会危害人体呼吸系统,进一步认识到不当处理垃圾的严重后果。
在数智化垃圾分类展示中,讲解员借助视频动画,详细介绍了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清晰呈现不同类型垃圾的运输与处理流程,让大家直观感受科技赋能环保的魅力。同时,学生们还系统学习了垃圾桶颜色对应的分类:蓝色为可回收物桶、红色为有害垃圾桶、绿色为厨余垃圾桶、灰色为其他垃圾桶。讲解员拿出塑料瓶、废电池、菜叶、纸巾等实物现场演示分类,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答,轻松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面对城市垃圾运输处理流程图,讲解员还耐心解答了“电池如何安全处理”“菜叶能否变肥料”等问题,让学生们牢记垃圾“旅程”中的关键环节,明白分类清运、杜绝混装的重要性。
互动体验环节中,学生们在讲解员引导下,通过“小猪分类法”轻松掌握分类技巧,还踊跃参与“垃圾再利用”“垃圾飞行棋”“VR垃圾分类”“触感游戏”等项目。展馆内“变废为宝”的手工艺品同样吸引着大家的目光——绿色塑料瓶盖拼贴的手提包、废纸壳拼接的小房子、铁丝与瓶子制作的小台灯,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戴上VR眼镜,学生们在虚拟世界中“捕捉”苹果核、作业本、饼干袋、废电池等垃圾,准确投入对应垃圾桶;大屏幕上的垃圾分类智力小游戏,通过触摸互动与得分比拼,让大家在欢笑中牢记分类知识,还培养了反应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此次实践活动让深圳路小学的学生们收获满满。大家不仅知晓了垃圾不当处理对环境的危害,明确了不同垃圾的“归属”,更通过多样化体验理解了资源回收利用的价值,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深扎根心底。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次正确分类,都与地球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责任感与使命感显著增强。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