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半岛,有着“莱西民间舞瑰宝”之称的莱西花棍,是一项融合武术、舞蹈与音乐的非遗技艺。它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见证过楚汉争霸,记录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如今,在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古老艺术正从田间地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闪亮的文化名片。
历史渊源:跨越千年的文化印记
莱西花棍的起源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末。相传西楚霸王项羽每攻下一城,便即兴起舞,“霸王鞭”由此而来。明末《莱西县志》记载,驻军将领将此技艺带入莱西店埠镇,经民间艺人世代改良,演变为如今的花棍艺术。
在漫长岁月中,它既是军营壮士的庆功之舞,也曾是穷苦百姓“持棍乞食”的生存技艺,棍端铜钱的叮当声诉说着往昔沧桑。民间另有传说,商纣时期,百姓以击打象征纣王的木棍宣泄对暴政的不满,逐渐演变为技巧运动。这两种传说赋予其双重文化基因——既有金戈铁马的豪迈,又具民间智慧的诙谐。2008年,莱西花棍被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色:匠心独运的表演魅力
清晨的店埠镇文化广场上,传承人张秀玉的花棍表演颇具看点。花棍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时而如游龙戏凤在肩背翻飞,时而似雨打芭蕉在周身敲击。木质花棍上的彩绘纹饰与两端红缨交织成流动画卷,铜钱撞击声与脚下节奏相映成趣。
看似随性的表演实则暗藏玄机。花棍技艺包含单双棍两大体系,需掌握“满天星”“八卦阵”等60余种队形变换。艺人要精准控制敲击肩、腰、背等12个部位的力度,力道过轻则响声不脆,过重则疼痛难忍,还需在旋转、抛接等高难度动作中保持韵律,正如老艺人所说:“这是力气活更是巧活,得让棍子听话。”
其“歌舞一体”的表现形式尤为独特。表演者可演唱传统唱本,也能即兴编词。旧时唱词多控诉社会不公,如今则充满对新时代的礼赞,如“花棍一打震天响,党的政策暖心房……”这种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让古老艺术保持着鲜活生命力。
传承之路:守护者的坚守与创新
上世纪60年代,莱西花棍曾面临断代危机。当时全镇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凭记忆重整技艺,店埠镇小学教师张君一将儿时所学融入新编套路,使这项艺术重获新生。如今在政府扶持下,传承队伍已发展到百余人,既有古稀之年的传承人,也有“00后”新生力量。
在店埠镇的小广场上,常能看到传承人张秀玉指导年轻人的场景,“手腕要活,腰板要挺,眼神要跟着棍走”等口诀凝聚着三代人的智慧。2023年,莱西花棍艺术团登上山东省民间文艺汇演舞台,传统技艺与现代舞美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文化薪火:生生不息的时代乐章
每逢春节,店埠镇的花棍表演都是年俗活动的高潮。舞者身着彩装,在锣鼓声中变换出“五谷丰登”的队形,棍声与欢笑交织成动人的新春交响。这种代代相传的仪式,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凝聚乡愁的文化符号。
非遗保护专家表示:“莱西花棍的价值不仅在于动作套路,更在于它承载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表达。”如今,在莱西的公园广场、校园社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花棍舞的行列。上下翻飞的花棍划出连接古今的文化轨迹,清脆的铜钱声奏响新时代的非遗乐章,千年非遗正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时代传奇。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张碧琪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