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秋收全靠人力,不仅辛苦,效率还低。现在有了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仅需一个电话,他们就把家里农田所有的农活都干了,我们省心多了,成本也降了不少。” 正值 “三秋” 生产关键时期,西海岸新区麻沟河村村民王恒帅却不像多年前那样繁忙,他走在自家农田里,一边查看种植情况,一边告诉记者说,去年尝到了供销服务带来的 “甜头”,今年早早就将家里五亩农田委托给供销社 “打理”,从目前来看效果非常满意。
近年来,青岛市供销社积极探索、持续创新为农服务模式,从为农民排忧解难角度出发构筑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全力打造覆盖农业“耕种管收、烘加储销”全流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精准破解“小田并大田”以及“谁来种地”等难题,不断提升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水平,促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供销护航“三秋”生产
在西海岸新区麻沟河村,玉米成方连片、长势喜人,大型玉米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顷刻间将一株株玉米穗吞进仓内,经过机器剥皮后很快装满运粮车,这一环扣一环的场景勾勒出“三秋” 生产的生动画面。
如今,大片农田皆采用机械化作业,这使得农民得以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能够轻松地投身于效益更高的农事活动。近些年来,农业全程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广泛普及,让曾经因农村青壮劳动力短缺而忧心忡忡的王恒帅等农民 “老把式” 深感欣慰与喜悦。毫无疑问,这些年农业生产所发生的崭新变化以及农民所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有效服务,都离不开 “三农” 的好助手、老搭档 —— 供销社的强大力量。
玉米机收、小麦播种、粮食晾晒、农资购置... ...在农业生产一线,供销的身影比比皆是。在西海岸新区海青供销社的粮食烘干塔前,只见一辆满载玉米的拖拉机正在准备烘干作业。“海青粮食收储烘干基地投资300万元,建设面积约2100平方米、日烘干120吨、能存储粮食5000吨,操作简便,节约人力,避免收获季节因粮食霉变而带来的损失。”海青供销社主任殷锡国介绍道。
“供销社整合我们零散农机手,为我们与农户建立长期供需关系,还安排专业人员为我们提供农机作业指导,这大大提升了我们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实际作业、应急安全避险和自救互助能力。”在莱西市姜山镇兴隆庄村的小麦播种农机作业现场,正在进行作业的农机手周加友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从青岛市供销社获悉,近年来,青岛市供销社大力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提升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水平,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小田并大田”,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打响“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服务品牌。
供销稳定农资供应
农资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投入品,其价格和质量直接影响农业成本和效益。“如果买到假化肥、假种子,一年收成就白搭了。”在王恒帅看来,没有比农田一年收成更为重要的事情。“对我们农民来说,市面上所有的经营主体都不如‘老’供销可靠。”王恒帅表达着他对供销社始终如一的信任。
农资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投入品,其价格与质量对农业成本和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于农民而言,没有什么比农田一年的收成更加重要。“要是买到假化肥、假种子,那一年的辛苦就全白费了。在我们农民心里,市面上的所有经营主体都比不上‘老’供销让人放心。” 王恒帅直言道。
如同王恒帅一般对供销社怀有深厚感情的农民,在青岛乃至全国数量众多。这种坚如磐石的信任,源自供销系统数十年坚持为农服务的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行动。从源头把控,严格筛选每一批农资产品,确保农民购买到的化肥、种子等优质可靠。在价格方面,通过合理的定价和优惠政策,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在流通环节,建立健全农资配送网络,提高配送效率。
在即墨供销心连心智能配肥站,供销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忙碌。“经过数据采样、养分检测等多种环节,我们为土壤做精准‘体检’,因地制宜为土壤搭配最佳‘营养配餐’。”据供销技术人员介绍,以供销社流通储备体系为支撑,用有效的技术服务及优惠的亲民价格,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肥料。今年即墨区供销社已生产配方肥1000余吨,每亩地可以节省肥料20%到30%左右,亩产提高产量10%以上。
“绿色农资”是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凭借健全的农资流通网络和储备体系,青岛供销社系统通过大规模采购降低农资采购成本,以优惠的价格销售给农民,减轻农民的生产负担。作为青岛市供销社系统市级农资龙头企业——青岛世纪绿洲农业服务公司董事长范崇希介绍:我们多措并举不断加大绿色高效农资产品的调剂供应,保障各类农资量足质优,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供销打通流通体系
在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青岛供销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青岛供销社通过打通流通环节“症结”,全力构建县域流通商业体系,大力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创新发展 “互联网 + 第四方物流” 模式,扎实实施 “统仓共配”,有效畅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动渠道,确保农产品的产销顺畅、供应充足以及价格稳定。
一方面,不断优化物流配送网络。通过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线路的科学规划,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例如,在运输农产品时,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性和需求,合理安排运输工具和运输时间,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新鲜度和品质。同时,利用 “互联网 + 第四方物流” 模式,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跟踪和管理,让农产品的流通更加透明、高效。
另一方面,加强与各类市场主体的合作。积极与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电商平台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比如,与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将供销社收购的农产品直接供应给批发市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以西海岸新区供销社为例,截至目前,已建成并运营 11 处直营供销超市,月销售额高达 80 万元。在区供销社中心超市内,各类日用品、农产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且供应十分充足。
“我们的供销超市主要经营日用品、东西协作产品、生鲜果蔬、米面粮油等,是一家以服务周边居民为主要目标的便民综合型超市。”西海岸新区供销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爱娟介绍道,未来三年,计划总共建成 20 家供销超市,预计年营业额可达 5000 万元。“同时,我们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拓宽销售渠道,2024 年供应链团购金额达到 1200 万元,从而让农产品能够更好地走向市场,惠及广大群众,有力保障民生。”
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不断深入推广,青岛市农业生产正展现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青岛供销系统将进一步加强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覆盖农业 “耕种管收、烘加储销” 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始终以 “为农服务” 为根本目标,以农资服务为关键切入点,持续为青岛农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贡献供销系统的强大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