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胶东大地,盈车嘉穗,玉米飘香。这里是丰收的主战场,更是大型农机的“阅兵场”。10月15日上午,随着“山东省玉米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青岛赛区比赛开始!”一声令下,位于莱西市夏格庄镇大宅科村的青岛市绿色增粮先行区种植基地内,一字排开的10台玉米收获机“隆隆”启动,穿梭行进间,割台拉茎、摘穗,机身内剥皮一气呵成,下方秸秆打碎还田,高标准完成玉米机收作业,让丰收的果实颗粒归仓。
记者在全市“三秋”生产推进会暨玉米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现场获悉,截至10月15日,全市应收秋粮389.5万亩,已收358.5万亩,占92.0%,其中玉米已收346.2万亩,占 92.8%。投入各类农业机械16万台(套)。秋种有序推进,已播种小麦160.2万亩,占44.7%。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机收减损,是保证粮食由‘丰产在田’到‘丰收在手’的关键环节,也是响应国家节粮减损号召的重要举措。”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处三级调研员程宏斌介绍,今年夏季,青岛市组织开展小麦机收损失数据监测,全市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不高于0.86 %;2023年秋季,全市玉米平均机收损失率为1.85%。按照青岛市去年玉米总产量174.3万吨计算,机收损失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相当于多收玉米1.7万吨以上。
来自莱西市夏格庄镇的青岛西双山农机专业合作社2号农机手吕珂志斩获此次大比武第一名,他的机收损失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不高于3.5%的标准。“玉米机械化收获过程中,从茎秆上摘穗时容易造成损失,高性能的收获机能减少损失。” 走下驾驶室的吕珂志边说边检查清理玉米摘穗辊、剥皮辊、升降机等关键部件,防止杂物堆积和堵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广袤的田野上,大型农用机械轰鸣往返,在全速推进秋收工作的同时,高质量、高标准推进秋整地工作,做好小麦播种。今年“三秋”期间,青岛市加大资金支持,市财政统筹资金1.1亿余元,用于购置与应用补贴农机具1.2万台以上,一批高效低损玉米联合收割机、高性能复式精量条播机投入生产,受益农户达8000余户。全市累计组织各类农业机械上阵16万台(套),有力支撑“三秋”生产农机装备需求。
农稳社稷、器利农桑,农机出力、农民省力。近年来,青岛市一大批高端化、智能化、大型化现代农机装备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全市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1.1万台,北斗导航辅助驾驶拖拉机2500台,植保无人机2200台,高效低损小麦收割机6400多台、玉米收割机4800多台。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63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6%,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通讯员 张杰 冯志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