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特别策划 | 共享赋能制造

在促进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方面,共享制造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道路。

▲与传统纺织车间不同,在澳拓美盛共享工厂内一个工人可以同时操控4台机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到共享经济,或许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消费领域,共享单车、共享住宿、共享服务……然而,随着互联网经济向纵深处发展,共享经济作为新兴经济模式的代表,已经渐渐渗透进生产制造领域,全球很多产业集群开始涉足“共享制造”新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共享制造是共享经济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创新,是共享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碰撞的产物,它的涵义是“围绕生产制造各环节,运用共享理念将分散、闲置生产资源集聚起来,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的新模式新业态”。换句话说,就是用共享经济的模式和思维来赋能传统制造,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能量和新动能。

新的理念带来新的机遇,共享制造,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一丝曙光。

制造业新业态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一国的根本和基础,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找到新方向,就必须依赖新经济和新模式,共享制造作为共享经济在制造业的新产业形态,是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共享经济向产业互联网迈进,意味着企业之间将实现产能共享。在前不久国家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共享经济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创新应用提出了新要求,其目的是形成“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

《意见》还对我国共享制造的发展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22年,形成20家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共享制造示范平台;推动支持50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共享制造示范项目;逐步健全信用、标准等配套体系,支持共性技术研发,不断夯实数字化发展基础,初步形成共享制造协同发展生态。二是到2025年,共享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显现,共享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生态体系趋于完善,资源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有专家表示,共享制造的特点在于能比较充分地利用、盘活制造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令闲置设备再次发挥效用,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扩大有效的供给。另一方面,共享制造可以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产能共享,中小企业可以用上大企业的生产设备,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中小企业摆脱低质生产,向标准化与专业化迈进。此外,这种模式还能促进大小企业间的信息融通,推动整体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在促进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方面,共享制造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道路”。

在共享经济理念渗透社会方方面面的时刻,早已有不少传统制造企业开始了探索,并已有一些成功案例。这些企业通过开放资源和产能,形成了资源共享平台,产生了一批以“共享工厂”为代表的新业态。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共享制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工信部负责人在解释共享制造的发展路径时表示,共享制造的内涵有很多层次。一是制造能力共享,主要包括生产设备、专用工具、生产线等制造资源的共享;其二是创新能力共享,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等智力资源共享,以及科研仪器设备与实验能力共享等;其三是服务能力共享,主要围绕物流仓储、产品检测、设备维护、验货验厂、供应链管理、数据存储与分析等企业普遍存在的共性服务需求的共享。

如何赋能

作为传统制造大市,青岛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近年来,随着传统制造走入瓶颈,新的模式不断冲击,如何利用共享模式为传统制造业赋能,正视新经济业态对制造产业的巨大影响,以及最终如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青岛这座制造业名城应当慎重考虑的事。

青岛在共享赋能传统制造方面有自己的探索。今年7月,全国首个“智慧共享工场”澳拓美盛智慧共享工场在胶州李哥庄镇落户,其创新点在于首次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共享,为李哥庄镇400家中小制帽企业提供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它们的转型升级。

▲在澳拓美盛智慧共享工厂内80多台机器正在工作中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李哥庄镇是中国“制帽之乡”,制帽产业年产值将近70亿元,运动帽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全镇90%以上的产品出口远销至国外,2013年,李哥庄镇制定的《六片帽生产标准》成为全国制帽行业第一个国标。在这400家制帽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经营灵活,但抗风险能力不足,订单不稳定,在如今中国人力资源越来越紧张的背景下,这些中小企业面临着人力成本逐渐高企的压力,很难活下去,更遑论转型。李哥庄澳拓美盛智慧共享工场副总裁崔金星说,李哥庄镇的制帽产业是一个“大产业”,但这个大产业是由一个个小“螺丝”组成的。“共享工场”的存在基础就是此地这为数众多的小企业,统一设备自动化生产,不但节约了成本,还让企业跳出了传统发展模式,更标准化、专业化。这个例证,能为青岛制造业转型提供有效借鉴。

共享工厂源于两方面的考虑,能真正实现双赢。业内专家表示,共享制造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解决了企业痛点,迎合了企业的需求,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一直面临着“三高一低”“劳动生产率低”“竞争优势层次低下”等问题,大而不强,大企业拥有丰富的闲置资源,中小企业却很匮乏,如何通过合适的方式合理配置资源,是共享制造需要寻找的破题点。崔金星也表示,依托于苏州制造的基础,他们的共享制造项目一直在全国拥有广大中小型企业的聚集地开展试点。其中广东、广西等地的项目已经初具规模。

由此可见,共享制造模式的最核心特点是颠覆,用创新的思维重置了资源配置方式,赋能传统企业创新。

完善生态

共享制造并非止步于共享工厂。我国的共享经济市场前景广阔,国家信息中心数据统计的数字显示,2018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已近3万亿元,同比增长41.6%,深入国家的经济生活。

共享制造虽然是新鲜事物,但增速同样可观。2016至2018年我国制造业产能共享市场规模分别约为3300亿元、4120亿元和8236亿元,年增速从约25%提高到约98%。2018年产能共享市场交易额占我国共享经济市场总规模的比重从上年的20.1%上升到28%,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

这些数字在全国制造业集群城市中早已有了体现。珠三角地区因为拥有行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较好、规模较大的制造业集群,所以涌现出了较多的共享制造案例。以深圳为例,深圳经济活力高,小微企业众多,但深圳认识到不少小微企业的无序竞争带来低质量重复生产等种种问题,所以,通过尝试“众创空间”等共享制造新模式,小微企业可以“抱团取暖”,提高了质量,实现了共赢。

即使数字亮眼、例证鲜活,但共享制造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不少。对于传统模式占比较高的我国制造业来说,发展共享制造要破除许多壁垒,如共享生态如何建立和完善、如何增强我国数字化基础等。

对此,业内专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余晓晖说,完善发展生态是提升社会对共享制造新模式认知度的关键环节,要从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完善标准体系三项任务入手,进一步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简单来说,共享制造的重点任务在于平台、集群、生态和基础这四个方面上。平台的创新应用和演进升级是关键;产业集群是共享工厂探索的基础;生态能“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完善标准体系”;数字化基础则能推动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是未来制造业发展潮流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专家表示,制造业的产业链相对复杂,对服务模式的要求更高,如何满足产业集群内不同企业间共性制造需求是一个难题。如今,制造业的全产业链资源与共享平台建设发轫,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协同发力,促使制造企业建立自己行业内的平台,完善生态。其中,以行业内领军的大企业为主导搭建起专业与高效的平台,中小企业进入平台,共同维护,有序发展,才能使共享制造更好地推动产业变革。

共享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除了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有力度的推行,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改变。在大平台上,实体经济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应当思考如何由竞争思维转变为协同思维,在这个大时代中把握好新机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