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半岛腹地的青岛莱西市,不仅有着河湖交织的丰饶景致,更孕育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扎根望城街道西水道村的“糨模人泥塑”,历经五代传承、百年沉淀,以纯手工技艺书写着非遗文化的守正与创新,成为莱西文化版图中独具魅力的亮色。近日,记者来到莱西市探访莱西非遗“糨模人泥塑”的守正创新之路。
溯源:百年技艺,从“耍货”到“精工”的蜕变
“糨模人”,取胶东方言“漂亮的人儿”之意,其技艺始于李氏先祖李国文。清末时期,李国文走街串巷贩卖泥塑,在修补破损作品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技艺精髓,开启李氏家族自制泥塑的历程。初期作品多为造型简朴的耍货玩具与陈设品,承载着民间最本真的审美情感。

历经数代传承人的潜心钻研,“糨模人泥塑”完成了从简约到精细的跨越。第三代传承人李培海赋予小型人物泥塑俊秀传神的姿态;第四代传承人李泽志则以开放姿态推动技艺革新——他深入艺术院校深造、遍访名家,更研发出“雕塑泥改良剂”,攻克了传统泥塑遇水易散的技术难题,为古老技艺注入现代活力,最终形成以肖像化写实为特色的李氏家族艺术风格。
传承:青春接力,“00后”传承人扛起非遗使命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当传承的接力棒交到“00后”女孩李锴手中,“糨模人泥塑”迎来了第五代守护者。作为青岛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目前莱西该项目唯一的传承人,李锴的成长与泥塑深度交融。
自幼浸润在泥塑世家,四岁起便在父亲李泽志指导下系统学习泥料处理、制坯造型、上色等全套工艺。天赋与勤奋让她迅速掌握核心技艺,形成自身独特风格——作品形体美观、棱角分明,尤其擅长捕捉人物神态,《父亲母亲》《叫卖的商贩》等代表作生动传神,饱含生活温度。

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李锴在悲痛中更深刻地认清了传承的责任。如今正在大学攻读美术设计专业的她,立志将现代美学理论与传统技艺结合:“我会用所学新知识,结合父亲传授的技艺,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在她身上,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全新火花,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弘扬:扎根乡土,让非遗“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守护非遗,不仅要精研技艺,更要让其走出工作室、融入生活。李锴在兼顾学业与创作的同时,积极投身“糨模人泥塑”的推广传播。农闲时节,她在自家泥塑基地组织培训,面向泥塑爱好者与村民传授技艺,培育民间泥塑骨干;每年坚持开展“泥塑传统技艺进校园”活动,将非遗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中,让更多孩子触摸家乡泥土的艺术温度。
回望过往,“糨模人泥塑”曾代表青岛亮相中国非遗博览会、山东文化厅赴澳门交流等重要平台,将莱西文化韵味远播四方。展望未来,在第五代传承人李锴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项承载百年匠心与乡土深情的非遗技艺,必将在守正中创新,以更鲜活的姿态讲述莱西故事,让古老泥韵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张碧琪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