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李沧区通过构建“非遗+版权”双轮驱动模式,让传统技艺在版权保护下实现价值转化,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即将启幕,李沧区将聚焦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为版博会的成功举办贡献李沧力量。
非遗传承 夯实版权资源基础
加强传承队伍建设。目前,李沧区已公布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46人,不断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其中,有5人获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促进非遗项目发展。李沧区现已公布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75项(含2个扩展项目)。其中市级项目15个,孙膑拳、郑庄脂渣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项目。
强化非遗体系建设。新增区级非遗工坊17家,其中9家工坊入选市级非遗工坊。永定路、北山、南王等3个社区入选青岛市非遗特色社区。北山社区获评青岛市非遗特色示范社区,代表性传承人牟衍铭获评青岛市非遗保护模范传承人。
平台搭建 促进版权转化运用
2019年,在李沧区文化馆南一楼打造李沧区非遗博物馆,展厅面积约420平方米,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全面展示我区非遗保护成果。2023年2月,在非遗博物馆内设置李沧区“山东手造 李沧有礼”展示体验中心。场馆内展陈了李沧区部分非遗项目和特色手造项目,展出非遗藏品200余件,相关手造、非遗文创产品50余件。
2025年4月12日,李沧区全民阅读创想空间在李村新华书店揭牌。该阅读空间以书籍与文创为基础,结合茶饮和青年夜校的创新实践,打造文化新形象。区新华书店整合图书阅览+数字体验功能,设置非遗文化互动、社会实践讲堂、读者见面会等特色板块,通过多元文化体验与服务模式创新,为广大市民打造集阅读、学习、休闲、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2025年8月27日,李沧区虎山路街道锦苑社区成功打造“全民阅读·文化赋能”示范项目,李沧区全民阅读促进会同步落地锦苑社区。该示范项目依托“李沧区全民阅读促进会”平台,常态化开展图书捐赠、阅读指导、青少年研学等活动,通过AI教育实验基地推动“科技+教育”资源下沉社区。
多元保护 构筑版权法治屏障
提高群众版权意识。版权宣传周期间,李沧区委宣传部联合李沧法院、李沧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李村公园开展宣讲活动,现场发放宣传材料100余册,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50余人次,引导群众通过正规渠道维权。
合理运用服务平台。李沧区始终高度重视版权保护工作,不断规范作品登记,提升服务水平,挖掘优质版权作品,目前,已通过版权保护与服务平台成功登记版权作品8206件,为文创企业和个人创作者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行政执法监督。2025年8月,李沧区委宣传部、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安李沧分局联合开展网上非法盗版出版物专项整治行动,重点针对网络书店经营情况、涉非法盗版出版物网络信息传播情况进行排查整治,督促有关经营主体自觉抵制非法盗版出版物,严格守法经营。
随着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的临近,李沧区期待借助平台力量,展示非遗版权成果,进一步推动李沧区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有效转化。下一步,李沧区将通过持续完善版权保护体系、深化非遗版权价值开发,走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版权制度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黄元晖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