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莱西木偶艺术馆成为文旅“新地标”。这座仅200平方米的场馆,接待游客超1200人次,10场“偶艺探秘”深度观演体验活动场场爆满,临时加座率达30%。北京、西安、宁波等多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亲身体验这项源自西汉的山东省级非遗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表示,外地游客的热情,正是政府与文旅部门十年非遗振兴计划的生动体现。

莱西木偶戏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岱墅西汉墓出土的193厘米高可活动关节木偶,将中国木偶戏历史提前两千多年。其杖头木偶融合机关术与戏曲美学,明清时期形成“举功、捻功、步功”三大核心技艺。2021年,莱西木偶戏入选山东省级非遗名录,传统剧目《斩黄袍》《罗成拜师》与现代创新剧目《三打白骨精》《白雪公主》构建起“古今对话”剧库。第六代传承人展曼曼介绍,团队引入3D打印、纸浆翻模等技术,使木偶重量减轻40%,结合声光电特效实现人偶同台,《天女散花》长绸舞更惊艳国际舞台。
在文旅融合层面,莱西木偶艺术馆以全年免费开放为基础,打造沉浸式体验样本。国庆期间的“偶艺探秘”活动,构建“观演-体验-探秘”三维模式:上午开放木偶制作工坊,游客可体验从泥塑打坯到机关组装的完整流程;下午和晚上安排木偶戏演出,演出后开展“三大基本功”体验,孩子们在传承人指导下学习核心技法;幕后探秘环节开放后台,让观众亲手操作机关,感受木偶“眼随手动”的精妙。该模式使游客单次活动平均停留时长达4.2小时。

传承创新上,艺术馆首创“非遗百课”体系,已培育50余名“小小传承人”,并在莱西市实验小学、青岛九联小学等学校将木偶戏纳入校本课程,学生自编自导的剧目多次在省市少儿非遗大赛中获奖。艺术团还推出“英国风味版西游记”等跨国合作剧目,吸引外国留学生参与。截至2025年,莱西木偶艺术团已开展中英文化交流、两岸媒体团非遗实践等110场次活动,形成“非遗研学+文创开发+国际巡演”产业化链条。
莱西模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三重启示:政府主导的“非遗百课”构建传承梯队,市场化运作的“周末偶剧场”等活动实现自我造血,国际巡演的“文化使团”提升品牌价值。数据显示,65%的观演游客会购买木偶文创产品,82%表示会向亲友推荐莱西作为非遗旅游目的地。正如展曼曼所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木偶技艺,更是中国人对美与智慧的永恒追求。”如今,莱西正以千年木偶戏为核心,书写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崭新篇章。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张碧琪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