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青岛市小学地方与校本课程“项目式学习”专题教学研究活动在青岛天山小学举办。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第一实验小学、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中心小学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参与了本次交流研究,实现了优质教育智慧的跨区域共享。

课程建构:从“柿子”到“素养”的项目化探索
讲座分享环节,青岛天山小学校长王冬梅以《“柿柿如意”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题,系统阐述了学校以项目式学习为路径,从思考原点、课程生成、实施路径到支撑体系、未来展望的完整探索历程。课程以“山东柿子藏着哪些家乡物产的自然、应用与文化密码”为核心,引导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对话,与脚下的土地深刻联结,最终内化“民族魂”、扎牢“中国根”、彰显“和+六质”,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课例展示: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路径
课例展示环节,青岛天山小学教师杨咪执教《探寻柿子的变身密码》,郭海燕执教《寻找柿子的文化密码》。两节课以“柿子”为载体,一节指向科学的实证性与逻辑性,一节指向文化的象征性与情感性,共同实现了核心素养的落地:不仅教会学生如何研究一个具体问题,更培养他们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如何像文化使者一样感受与传播。


现场对话:聚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难点
在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小学地校课程教研员仪琳主持的互动讨论中,《柿柿如意》研发团队聚焦校本课程建构中项目式学习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与在场干部教师展开深度对话。与会者一致认为,教师应注重课程的顶层架构、大概念问题链的设计和跨学科融合,以系统性思维推进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

专家引领:以项目式学习应答素养时代
青岛市小学地校课程教研员马建华在总结中表示,项目式学习是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路径。她以《柿柿如意》课程为例,指出其实践价值在于激发学习热情、解决真实问题、促进知识融合,是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有效载体,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将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常态。

未来,市南区将持续深化项目式学习研究,引领学校在课程设计、师资培养、资源整合、评价创新等环节不断探索,推动课程建设从“试点探索”走向“系统建构”,通过项目化学习实现知识习得与素养生成的螺旋共生,回应新时代关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为基础教育改革贡献智慧与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林红 通讯员 孙玫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