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快看这片红枫林,美得像一幅油画!咱张家楼的红枫林,拍照打卡根本不用加滤镜,再配上刚炖好的大鹅、现刨的甜地瓜,这趟秋日出游千万别错过!”10月19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三届红枫文化节开幕现场,张家楼街道平柳山庄负责人张茂华正操着亲切的乡音,向直播间里的网友展示着红枫胜景。作为街道首批“乡音文旅推介官”,这位懂种植、熟农事的行家里手,如今已成深谙流量密码的“乡村主播”。
平时,没有华丽辞藻,一句“带泥的土豆才够鲜”这样接地气的话语,精准触达都市消费者对“新鲜”与“原生态”的渴望。果园实拍、农事劳作的真实场景,瞬间拉近了与屏幕另一端观众的距离。张茂华的一条采摘体验视频播放量轻松破万,评论区“求地址!”“这周末就出发!”的留言络绎不绝。
在张家楼街道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像张茂华这样的“乡亲主播”已形成强大矩阵效应。他们从传统农民、农场主转型为家乡的“流量操盘手”和“故事讲述者”。有人蹲守樱花盛放期,在千亩樱园开启“沉浸式赏花”直播,娓娓道来“最佳打卡路线”;有人聚焦蓝莓采摘季,手持挂着白霜的新鲜蓝莓当场“试吃测评”,清甜汁水在口中迸发的画面,将“绿色”理念植入人心。
大崔家庄村书记郑梅打造的“书记带您去嗨楼”系列个人IP,带着团队走进500年树龄的银杏广场、充满艺术气息的绿泽美术馆农民画家工作室,用质朴乡音讲述村庄历史与文化。一条视频点赞量超5万,乡音乡韵成了最动人的背景音,乡村故事成了最吸引人的脚本。
这些带着泥土芬芳、冒着生活热气的直播与短视频,精准触达追求“短途、高频、深度”体验的城市近郊游人群,让“周末近郊游,首选张家楼”深入人心。
流量转化的成效实实在在写在田间地头和农家账本上。八零小伙农场凭借“短视频引流+线下体验”模式,游客量同比增长30%,火龙果、葡萄等生鲜农产品线上预订量涨幅超40%。今年樱花节期间,推介官们分工协作形成高效闭环:前线直播疏导人流,线上预售门票与文创产品,单日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来自济南的王女士坦言是被短视频“种草”而来:“主播那句‘带泥的土豆才够鲜’太实在了!果然没骗人,孩子玩得开心,我们还买了一后备箱特产。”这种“线上种草-线下体验-口碑分享”的良性循环,让张家楼乡村文旅热度持续攀升。
“乡亲主播”的集体崛起背后,是张家楼街道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的系统性布局。今年以来,街道打出系列“组合拳”:组织“推介官训练营”,系统培训短视频拍摄、直播运营等技能;发放内含手绘地图、节庆日历的“文旅工具包”;组织推介官参与街道文旅项目策划,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截至目前,张家楼街道文旅推介官队伍已扩充至近20人,累计发布短视频超500条,全网曝光量突破2000万次。这支“不走”的推介队伍,成为乡村振兴中最富活力的“新农人”力量,助力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农产品销售额提升35%,直接或间接带动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过去总认为乡村文旅要靠‘大明星’‘大制作’。现在深刻认识到,最动人、最有说服力的推介,就来自乡亲们口中对家乡最真挚的热爱和那些鲜活的故事。”张家楼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罗薇表示,街道将继续壮大这支接地气、聚人气的推介官队伍,完善“培育—激励—赋能”长效机制,让更多乡亲参与乡村振兴,共享发展成果,让更多人在这里遇见心中的田园诗意,爱上蓬勃的乡村生活。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通讯员 王雪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