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产业正迎来深刻转型——版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保护”功能,而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加速迈向“多元赋能”的新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版权流通路径日益便捷多元,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社会包容的重要力量。
在非遗领域,天津七言坊以“非遗版权的传承与国际对话”为主题,展示了版权如何助力传统技艺实现现代转型。从对杨柳青年画纹样进行系统化版权登记,到将其融入现代设计进行IP开发,再到推动与日韩企业的跨国授权合作,版权保护贯穿始终,使非遗在保持文化本色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国际传播力。
四川双宝文化则构建“IP孵化——场景转化——媒体赋能”的三位一体模式,推动版权价值深度融入实体产业链。该模式以原创IP为核心完成价值奠基,通过线下门店实现从虚拟资产到实体消费的体验转化,并借助全域媒体矩阵扩大传播、实现数据反哺,使版权从“纸上权益”真正升级为驱动实体消费的核心引擎。
在文旅融合方面,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路演环节首发“钱学森电视剧数字资产文旅产业孵化项目”。该项目基于版权保护机制,对剧集制作中形成的高精度数字场景、角色形象等资产进行系统梳理与转化,未来计划与景区合作打造“钱学森主题数字体验空间”,并同步开发数字藏品与研学产品,为“影视IP+文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运营路径。
心智互动(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则从无障碍视角切入,探索版权在文化普惠与全球化表达中的多元价值。通过版权保护机制,公司将非遗纪录片转化为语音交互版本,打通视障群体的文化体验壁垒;并借助“明盲共融”设计,推动普通人与视障者共同参与非遗数字互动。此外,该公司还以版权为基础与海外平台展开合作,助力中国文化以本土化叙事实现全球传播。
可以说,如今的版权产业正不断突破传统边界,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开辟“数实共生”的新空间。随着更多创新主体通过版权交易、技术赋能与国际合作等方式加入产业生态,版权已不仅是一种法律权益,更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持续注入创新动能。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佳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