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聚焦版博会|版权赋能 湖湘文脉绽放时代光华

10月16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在青岛隆重启幕。本届版博会以“数智引领未来、版权创新发展”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版权创新成果。在这场国家级盛会中,湖南馆系统性地呈现了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为脉络的版权发展新图景。从马栏山的数字浪潮到出版湘军的书香远航,从广电湘军的视听盛宴到民间非遗的匠心活化,湖南以版权为引擎,驱动湖湘文脉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数字引擎

马栏山打造版权创新与产业新高地

在本届版博会的国际版权论坛上,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作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项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其版权实践从湖南样板走向国际舞台。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马栏山正全力实现从“版权赋能传统产业”到“版权引领新兴业态”的战略跨越,目标是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视频产业链基地与媒体融合新地。

展区内,科技的震撼力扑面而来。音视频实验室的数字人交互技术让虚拟形象栩栩如生,AI修复系统则让珍贵的历史影像重焕光彩;万兴科技的音视频多媒体“天目大模型”和方实验室的湖湘文化数字艺术,共同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领域的深度应用。这些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在拓展版权创造的维度和效率,为音视频产业注入全新动能。

在炙手可热的微短剧赛道,湖南展现了清晰的战略视野。网络剧片智慧服务平台、众笑微短剧出海平台与“拍在湖南”小程序,形成了一套从制作、审核到海外分发的完整解决方案。这不仅是对市场热点的捕捉,更是“版权+平台+渠道”模式的成功实践,凸显了湖南在全球化背景下运营版权内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雄心与成效。

内容铸魂

传统强军的版权升级与出海远征

湖南出版集团,这家连续17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文化巨头,其版权建设已成为核心资产。此次参展,集团精挑细选近300种精品图书,既有代表内容深度的“中南好书”榜上作品,也有引领时代风骚的数智出版产品“湖湘文库AI版”,更有“出版+动漫”“出版+影视”等跨界运营的成功案例。这些成果全面展现了出版湘军不再局限于传统纸书,而是通过“版权+”战略,打通多元变现渠道,让优质内容的价值最大化。其连续10届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并跻身“全球出版50强”,正是其版权成果成功“出海”的最佳证明。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持续强化“芒果制造”这一黄金版权品牌,以屡获国家级大奖的综艺、剧集等内容为核心资产。在此基础上,集团通过高效的版权交易、强大的平台矩阵(特别是芒果TV国际版APP),构建起“一网联结、多点联动”的版权生态。自2021年以来,累计推动260余部作品覆盖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平台建设+精品创制+渠道拓展+营收增长”四位一体的国际传播模式。展区内的AIGC抗战题材短片《坐标》、多维交互直播体系、影视多语种翻译大模型等,则揭示了其未来战略——通过“云化、虚拟化、智能化”构建技术底座,为版权内容的创作与传播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动力。这一系列努力也获得了国家级最高荣誉的肯定:在同期举办的2025国际版权论坛上,芒果超媒股份有限公司荣获中国版权金奖—推广运用奖。

文化活化

版权赋能非遗瑰宝点亮现代生活

在湖南馆,民间文艺与非遗展区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人气焦点。这里生动诠释了版权如何作为“活化剂”,让沉睡的文化遗产焕发蓬勃的产业生机。

湖南湘绣研究所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其出品的《数字湘绣》版权作品,将经典的湘绣针法与现代数字艺术深度融合,进而通过版权授权,开发出动态艺术画屏、数字藏品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形态产品。“相关衍生品系列年销售额已突破300万元,版权真正为非遗插上了走向市场的翅膀。”湖南湘绣研究所相关负责人现场介绍,这标志着非遗传承从单纯的技艺保护,转向了以版权为核心的文化IP运营。

同样的成功模式也体现在其他非遗项目中。基于版权保护的菊花石雕数字藏品、正在进行IP化开发的张家界土家族织锦纹样以及铜官窑的精品文创等,共同印证了“版权+非遗”模式的巨大潜力。湖南正系统地通过构建非遗数字资源库与版权运营平台,完成从“文化资源”到“产业资产”的关键一跃,让古老的湖湘文脉不仅“活起来”,更能“火起来”。

从马栏山立足科技前沿的国际标杆实践,到出版、广电军团依托内容优势的全球化远征,再到民间非遗通过版权活化融入现代生活,湖南馆在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呈现了一幅以“三个文化”为基底、以版权为贯穿线的壮丽产业画卷。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国瑾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