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与文物对话,与匠心同行——青版财经小记者参观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

近日,青版财经小记者走进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传统文化探秘之旅。博物馆执行馆长崔芦带队讲解,她用生动鲜活的语言,为小记者揭开了馆内诸多精美藏品背后的神秘面纱,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在触摸历史纹路的过程中,小记者不仅读懂了传统工艺的匠心,更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次研学之旅内容丰富且层层递进,从建筑到工艺、从历史到文化,全方位展现了传统工匠艺术的魅力:从博物馆大门处清代山西老宅移植而来的门楼与“门蘭霭瑞”匾额切入,小记者首先了解到铭史堂秉持“铭记历史、传承技艺”的初衷,同时知晓馆内藏品情况,其中一部分是从历史建筑遗存中予以保护并征集而来的柱础、穿斗式房梁、门当石等,另一部分则是历经海外回流、经合法拍卖甄选的掐丝珐琅珍品。随后,在崔芦的引导下,大家聚焦“建筑隐形功臣”柱础,解读其雕刻纹饰中的结构功能与文化寓意;在掐丝珐琅展区,《山海经》景泰蓝缸、圆明园香筒、2000余件铜制珐琅水烟壶等藏品,让小记者惊叹于工艺的繁复与国宝的传奇经历;而石雕砖雕展区的五龙照壁、清代《庭院嬉春图》砖雕,木雕展区的九狮戏球月梁、明清古窗扇,更让大家在观察纹饰细节、聆听民俗故事时,深刻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与古人的生活智慧。

这场铭史堂研学之旅,不仅让小记者近距离接触了珍贵文物,更让他们在生动的讲解与互动中,读懂了传统工艺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基因,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而铭史堂通过“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方式,也让更多青少年感受到传统工匠艺术的魅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延续注入了鲜活力量。

初遇铭史堂:馆长讲述藏品的“前世今生”

刚抵达博物馆,小记者便被眼前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博物馆大门矗立在十层台阶之上,门楼是从清代山西老宅整体移植而来,端庄厚重且气势雄浑。门楣上方,长约150厘米、宽约70厘米的“门蘭霭瑞”匾额格外醒目,篆刻大字苍劲有力,寓意吉祥如意。高达6米的大门顶楼雕梁画栋,砖瓦间尽显工匠巧思。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处古建筑元素被巧妙镶嵌在现代建筑体中,当代简约主义与历史建筑美学碰撞融合,仿佛一道连接古今的时光之门。未入馆,小记者便已感受到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韵味。

“欢迎各位小记者!”毕业于罗马美院博物馆学及教育专业、拥有9年行业经验的崔芦馆长热情迎接,以“铭记历史、传承技艺”为核心拉开研学序幕。她介绍,博物馆2019年在山东省文物局备案注册,原名“铭‘石史’堂”,“石史”二字由创始人刘鲁民先生所创,既呼应“铭记历史、传承技艺”的初心,也关联馆内珍贵的磐石柱础藏品——正如北宋哲学家邵雍所言“自谓磐石固,万世无已而”,石头承载千年岁月,成为人们触摸历史的重要载体。

随后,崔芦馆长揭秘了藏品的来源,让大家对这些工艺瑰宝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馆内珍藏以柱础为核心的古建筑构件,纵跨新石器时代至元明清,涵盖穿斗式房梁结构、象征身份地位的门当石等,这些藏品大多源自历史建筑遗存的征集与保护。“这些构件曾是古代建筑的‘筋骨’,我们通过梳理资源、合理发掘,才让它们汇聚于此,完整呈现古建筑构件数千年发展脉络。”崔芦的讲解,让小记者明白每件古建筑构件背后,都藏着对历史文化的守护。

而馆内备受瞩目的景泰蓝类珐琅器与铜制珐琅水烟壶,来源则更具故事性。从清代乾隆年间的狮犬牡丹宝月瓶、明代万历年间的鱼藻纹大天球瓶,到成对的清末《山海经》景泰蓝缸,再到收藏数量在全国居前列的铜制珐琅水烟壶,这些工艺珍品的收集历经了长期努力。“其中不少珐琅器是海外回流藏品,我们每年都会派专业团队参加国内外各大拍卖会,严格遵循合法拍卖流程,精心甄选有收藏价值的器物,确保每件藏品都有清晰的出处,能完整追溯传承脉络。”崔芦说,部分水烟壶作为清朝后期的流行烟具,是从历史遗存中征集而来,它们共同见证了华夏手工铜器工艺的辉煌过往。

解码千年柱础:探秘中国建筑智慧

“小记者,你们知道柱础吗?它藏在古建筑角落,却撑起千百年的飞檐斗拱。”崔芦以提问开启柱础文化的研学之旅,揭开这一“建筑隐形功臣”的神秘面纱。她蹲下身指着展柜中的柱础解释:“柱础俗称磉盘,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生命线’。古建筑以夯土为地基、木材为骨架,柱础处于两者之间,既能隔绝地面潮气避免木柱腐烂,又能分散柱子压力让建筑更稳固,凡是木架房屋,柱柱皆有础。”

追溯柱础源头,最早可至新石器时代。陕西仰韶文化遗址中,距今五六千年的“垫在木柱下的石头”,已成为木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青铜器工艺成熟,铜铸柱础应运而生,为柱础家族增添新品类。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入,推动柱础第一次“颜值嬗变”:佛教石雕艺术深刻影响风格,象征纯洁神圣的莲花成为装饰首选题材,原本朴素的柱础开始承载文化与信仰符号。

宋代柱础雕刻工艺愈发精细,佛教纹饰使用成熟,除莲花纹外,还出现宝像花铺地、寿纹等多样纹饰,实用之外更添艺术韵味。明代柱础则因时代背景呈现独特风格:明初民生凋敝,明太祖提倡节俭,柱础以简洁的鼓镜式、鼓式为主。展区内的明代汉白玉柱础质地温润,雕刻素雅大气;墨金石柱础则以深色石材为基底,纹饰线条刚劲,尽显庄重。其中,明代辅首连珠鼓钉纹四柱础堪称珍品——两对柱础出自同一明代宅府,鼓式造型的上下鼓缘环绕细密连珠鼓钉纹,两侧雕刻威风凛凛的辅首衔环,鼓身高浮雕香草卷龙、喜鹊登梅、立凤穿花等纹样,每一处纹路都精致得令人惊叹。

到了清代,柱础艺术呈现繁复、琐碎的风格,民间古宅柱础多有精美纹样与精湛雕刻,美轮美奂。“现代建筑已难见传统柱础。”崔芦语重心长地说,“保护柱础,不仅是保护文物,更是保护文化基因。希望大家记住这不起眼的‘磉盘石’,成为传统文化传承者。”

感受掐丝珐琅的魅力:探寻“东方艺术瑰宝”的匠心与传奇

在掐丝珐琅展区,崔芦用生动的讲解与珍贵的藏品,让小记者读懂了掐丝珐琅背后的历史与匠心。

小记者参观《山海经》成对景泰蓝缸。

“掐丝珐琅工艺源自欧洲,传入我国后在明清两代成为专供皇家使用的珍贵工艺品。”崔芦的话音刚落,小记者的目光便被展区中央的一对《山海经》景泰蓝缸吸引。这对直径约120厘米的藏品制作于清末民初,曾流落海外多年,2019年博物馆在法国将其收购,让国宝重归故土。

为了让小记者理解掐丝珐琅复杂的工艺,崔芦拿出扁铜丝演示:“制作掐丝珐琅,需先在铜胎上用扁铜丝掐出花纹并焊接固定,再填充珐琅釉料,反复烧制、打磨,少则十几道工序,多则上百道。大家看这缸上的异兽纹,每根铜丝的弧度、每块釉料的色彩,都是工匠手工把控,耗时数年才能完成。”小记者纷纷踮脚观察,或在笔记本上记录,生怕错过细节。

展区内,清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仿古兽面纹花觚同样引人注目。这件高27厘米的藏品,喇叭形敞口搭配鼓腹、外撇圈足,造型仿自古青铜礼器,尽显典雅庄重。“大家看底部‘古歙鲍氏制子孙宝用’九个字,这是它的‘身份标识’!”崔芦介绍,古歙鲍氏是徽州名门望族,这件花觚曾置于鲍氏世孝祠,“子孙宝用”的款识中藏着家族对后代的殷切祝福。

更令人好奇的是掐丝珐琅云龙纹香筒——这件高38厘米的乾隆年间藏品源自佳士得拍卖会,与圆明园别有洞天遗址出土的香筒相似。“顶部形似狮子的瑞兽叫狻猊,喜烟火、好静坐,是传统香炉的经典装饰。”崔芦指着香筒顶部的铜鎏金单钮讲解,中部铜鎏金錾刻的五爪大龙盘绕柱身,巨爪雄健,云雾间尽显皇家威严;底部錾胎鎏金俯仰莲花座,釉色浓烈如宝石。“它曾是清代宫廷典章用品,陈设于宝座两侧,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她调出遗址出土香筒的残损照片对比,“出土的香筒因历史原因残缺,而这件保存完好,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这些大件重器,咱们展区还有一组‘小而美’的珍藏,同样藏着深厚的工艺底蕴!”崔芦话锋一转,将小记者的注意力引向另一侧展台,“铭史堂收藏的铜制珐琅水烟壶,数量足足有2000件,这个规模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她指着展柜中造型精巧的水烟壶介绍,这类烟具从清朝后期开始流行,材质多为黄铜、白铜或青铜,清末时,精美的珐琅水烟壶是身份与品位的象征。“别看物件不大,工艺复杂程度却不输大件。”崔芦介绍,制作珐琅水烟壶需经冶炼、铸造、锻打、焊接、錾花、点蓝、打磨、抛光等流程,哪怕一只简单的水烟壶,都要历经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离开展区时,小记者仍意犹未尽:“原来掐丝珐琅要经过这么多工序,古代的工匠们太厉害了!”

品石雕和砖雕:感受非遗技艺的温度与巧思

“这些刻满故事的石头与砖瓦,都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刚走进石雕和砖雕展区,崔芦的话便吸引了小记者的注意力。展柜中以石、木、砖为载体的浮雕藏品,技法精湛、题材鲜活,既有石材的厚重,也有砖瓦的烟火气,仿佛在静静诉说着背后的历史与民俗。

石雕类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五龙照壁——它巧妙融合减地平雕与浮雕技法,龙身鳞片层层叠叠、细致入微,每当光线掠过,龙纹便会浮现出立体光影,仿佛下一秒就要腾跃而出。这种技法在明清时期常被用于皇家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当时的工匠通过精准控制凿刻深度,让石材形成自然高低差,最终呈现出的龙纹既有岩石本身的刚毅质感,又透着灵动鲜活的气韵。更妙的是照壁两侧的“福寿同臻”石雕,工匠用蝙蝠与寿桃的缠绕纹样暗合“福”“寿”谐音,左右还分别刻有龙凤呈祥图案,悄悄藏着《镜花缘》中“既有福分,又得高寿”的美好祝福。刚一接触,小记者就感受到了传统雕刻艺术的巧思与温度。

砖雕展区的“主角”是清代徽州《庭院嬉春图》砖雕。在这件长达190厘米的藏品上,花卉绽放、人物鲜活,楼台殿阁错落有致,孩童衣袂纹路清晰可见。“大家仔细看,这件砖雕的景深足足有10公分,采用多层雕刻和镂空结合的手法,从近景到远景能看到8个层面!”崔芦引导小记者近距离观察,“古代工匠为让门楼、门罩上的砖雕便于仰视观赏,特意将画面元素向前俯雕15度,确保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完美视觉效果。”她还顺着砖雕场景讲解年俗文化:“画面中老人围坐写春联、有人研磨墨汁,这是腊月筹备过年的重要习俗,寓意辞旧迎新。这件砖雕不仅工艺精湛,还真实还原了清代徽州商贾大户的过年场景,堪称‘立体的民俗档案’。”

博物馆木梁走廊下的抱鼓石同样让小记者驻足。“这对抱鼓石是门枕石的一种,既能承托门板和门轴、加固门槛,还是宅门‘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标志屋主等级与身份,是物化的礼制文化符号。而且它的形制,会随年代、门户地位和地域文化而变化。”听完介绍,小记者触摸着抱鼓石的纹路感慨:“原来古代建筑里藏着这么多文化密码!”

赏木雕纹饰:读懂传统建筑中的生活智慧

中央展厅内,完整呈现的中国古代穿斗式木梁结构让小记者深受震撼。崔芦指着梁架介绍:“两侧三根金柱下,两对夔纹柱础和一对铺首束腰柱础像‘脚’,稳稳托住梁架。”小记者立刻围拢过来,或蹲看柱础纹路,或仰头打量金柱。

小记者参观古建筑上的木雕构件。

顺着指引,大家目光落在金柱上的三根梁架——梁身上雕刻着流畅细腻的凤凰与八卦纹样。崔芦介绍:“凤凰象征女性,再看梁下雀替的卷草纹、梁上金檩条旁卷云驼峰拱的缠枝荷纹,猜猜这里是谁的居所?”她笑着揭晓,“从纹饰能看出,这里既是家中主母的尊贵居所,也是供奉道教后土娘娘的祠堂,她掌管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山川之秀。”

展区内,一件458厘米长的清代九狮戏球月梁格外吸睛。弧形梁体上,九只狮子神态各异:有的前爪扑绣球,有的蜷缩成团,有的抬头张望,仿佛下一秒就要跃下。崔芦介绍:“‘九’代表长久,绣球象征转运珠,这组浮雕寓意家族兴旺、富贵吉祥。”她还提到,工匠用透雕与浮雕结合的手法,让狮子毛发根根分明、绣球纹饰层层嵌套,“仔细看狮子的眼睛,像在和我们对视,这就是江南民间木雕的细腻之处!”

古窗扇展区里,一套清代江南风格的隔扇窗让小记者驻足。窗棂是“步步锦”设计,木条纵横成几何纹样,中间浮雕花板上,凤凰立在竹枝间,羽翼用透雕层层镂空,竹枝则是浅浮雕。崔芦说:“凤凰‘非梧桐不栖’,竹子象征坚韧,古人用‘竹下凤凰’图,表达对居住者品格的期许。”

另一组明代窗扇展现了传统工艺的智慧:窗心“缠枝莲纹”用攒插工艺拼接,无一根钉子却十分牢固;边框“卷草纹”连续不断,象征生生不息。“原来古代窗户不只是挡风的,还藏着这么多祝福!”一位小记者感叹。

最后,小记者来到祠堂展区,梁枋上的彩绘令人眼前一亮。崔芦指着以石绿、石青为主色调的彩绘说:“这些颜料用矿物调配,几百年过去依旧鲜艳。画师先以‘一麻五灰’工序打底,再贴金箔点缀。”门牌楼门楣上有“罔极之恩”彩绘,描绘大鸟哺育幼鸟的场景,取材于《诗经》,“古人用这幅画传递孝道,让建筑也能‘教我们做人’。”

“传统建筑真有趣!”“工匠师傅太厉害了,每个细节都藏着匠心!”大家纷纷表示,这次研学不仅看到了精美文物,更读懂了背后的文化,未来会更关注传统工艺的传承。

阳光照进铭史堂展厅,为柱础纹路、珐琅光泽、木雕肌理镀上暖光,研学之旅接近尾声。返程路上,小记者或翻看笔记本——里面有明代柱础纹饰草图、掐丝珐琅工序标注、《庭院嬉春图》砖雕年俗细节;或捧着刻纸体验作品,仿佛捧着沉甸甸的文化记忆。

“雕刻里藏着古人这么多智慧!”“崔芦说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文化基因,我以后也要当传统文化‘小卫士’!”孩子们的讨论中满是兴奋与感悟。这场研学早已超越“参观”,让小记者从“听故事”变“触历史”,从“看展品”变“懂文化”。柱础的稳固、珐琅的璀璨、雕刻的精巧,不仅成为他们记忆里的鲜活画面,更在他们心中种下尊重传统、传承匠心的种子。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