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更是青岛最鲜明的发展底色和优势所在。
聚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在这幅波澜壮阔的蓝色画卷上,青岛市海洋发展局以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勾勒出“十四五”期间硕果累累的“成绩单”。“突破”“创新”“共赢”三个关键词,成为这份亮眼答卷的生动注脚。
关键词一:突破
锻造实力强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突破,意味着发展能级的跃升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十四五”期间,青岛海洋经济在总量规模、产业能级和要素保障上实现了一系列关键突破,为“引领型”定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5513.2亿元——这是202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的最终答卷,不仅绝对值稳居中国沿海城市第三位,其象征意义更为深远: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5.2%,占山东省的30.6%,占青岛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33%。可以说,青岛海洋产业在经济总量与战略贡献上实现新突破。
在这份成绩单背后,是青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强劲动能。其中,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比达43.5%,构成了坚实的实体基石;以海洋交通运输、旅游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达53.6%,为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活力,形成“双轮驱动”的良好局面。
这种“三产超半、二产坚实”的协同结构,再次印证了青岛在夯实海洋高端制造根基的同时,其海洋经济正在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持续攀升,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愈发纯足。
关键词二:创新
激活引领发展的核心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凝聚海洋战略力量,青岛加快建设与统筹国内涉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事关海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基本形成以“透明海洋”重大任务为牵引,以大科学设施为支撑,以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团队为主力,与科技领军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
近年来,青岛锚定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加快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以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深海基地等平台为代表,青岛共拥有涉海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5家,部级以上涉海研发平台56个,集聚了全国约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涉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
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前沿技术和成果产出的“源头”。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现了青岛在海洋前沿科技领域的探索深度和应用潜力。
在产学研协同与人才集聚方面,青岛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完善产研对接机制,建立“一库、一账、一清单”,推动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常态化运行,实施“海创计划2.0”,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和成果转化基地,构建起贯穿“产学研用”的全链条服务生态。
在人才引育方面,建立全球高层次海洋人才库和紧缺人才清单,建设青岛海洋发展人才学院,支持驻青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项目+人才”专项行动,形成了“以项目引才、以才带产”的良性循环,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
以平台汇人才、产成果、促转化,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正在青岛加速隆起。
关键词三:共赢
构建内外联动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海洋的本质是开放的、联通的。建设好现代海洋城市,是青岛的“国之大者”。
立足国家战略,青岛在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的宏大叙事中主动落子。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黄河流域出海口,青岛正奋力打造辐射内外的开放新高地。从青岛自贸片区的制度型开放探索,到上合组织框架内海洋科技的国际协同创新,一系列举措标志着青岛的开放正从“要素流动”迈向“规则链接”。
同时,青岛更以积极的姿态登上全球海洋治理舞台:依托“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等实体平台,深化与联合国海委会等国际组织合作;通过成功筹办国际论坛、博览会及支持企业“组团出海”,有效汇聚全球资源。这充分彰显了青岛经略海洋、链接世界的坚定决心。
立足“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现代海洋城市”的战略定位,青岛正全面放大海洋优势,致力于构建更高层次的海洋开放新格局。通过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青岛将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与世界共享蓝色发展成果,共建美丽蓝色家园。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佳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