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作为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特色活动之一的“智汇深蓝——海工研发产业一体化创新发展对接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活动现场,来自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央国企、高新技术企业家代表等齐聚一堂,聚焦海洋工程领域前沿动态,共同探讨海洋工程研发产业一体化的新内涵、新模式和新应用。
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院长张建民表示,中国海工院始终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依托“清华大学大工科下海”优势与青岛乃至山东区域海洋科技产业基础和应用场景高效结合,聚焦解决我国海洋工程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以“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运行模式、着眼于海洋工程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着力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海工高端智能装备研发的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重点发展以海洋高端智能装备与无人化技术为特色的研发产业一体化新质能力,以科技创新和数智赋能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高德利聚焦海洋钻井关键技术智能化发展,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智能装备等前沿技术在深海钻探效率提升、作业安全控制和油气采收率优化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与实施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华军围绕海洋科技创新与跨域协同发展——技术深潜——产业跃迁——人才重塑,探索海洋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深刻论述了如何通过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的跨域协同,构建海洋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在项目交流环节,华电集团福建分公司副总经理黄彪斌介绍了“全国首座海水抽水蓄能电站示范工程项目”,展现了绿色能源与海洋工程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胡振中围绕海工数智软件技术国产化研发项目作专题报告,系统阐释了我国海洋工程软件“卡脖子”技术的重要进展和发展方向,及其对推动海洋工程走向“少人化、无人化、远程化”的重要意义。
在圆桌对话环节,嘉宾围绕“海洋工程产学研融合与成果转化”展开深度交流,从技术研发、应用场景到金融赋能,多维度探讨了海洋工程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就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关键问题达成多项共识,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实施路径。
此次活动有效促进了海洋科技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提升,为推动东亚乃至全球海洋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佳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