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幕。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名涉海国际组织、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等嘉宾齐聚,重点聚焦海洋经济、科技、综合治理、文化等领域,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深耕蔚蓝,共谋海洋繁荣。
本次论坛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海洋局承办,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执行。
论坛以“从蔚蓝到未来—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共建美丽丰盈的海洋”为主题,设立“1+1+4+5”11个板块活动,即开幕式暨主论坛、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四个平行论坛和五项特色活动。
开幕式上,多项重要成果集中发布。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秘书处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首个城市合作平台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为全球沿海城市参与海洋治理提供制度化协作城市实践样本。论坛还发布了《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报告》《海洋青年人才青岛倡议书》等成果。
作为国家批准山东省保留举办的3个省部级论坛之一,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是继2024年首次整合“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与“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活动”升级后,第二次成功举办,这标志着论坛进入常态化、机制化运作新阶段。通过部省市区四级联动,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联合国相关机构及涉海国际组织代表密集参会,将山东实践深度融入全球海洋治理,成为山东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将海洋强省建设纳入全省“八大发展战略”“九个强省突破”核心任务,出台《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实施前沿颠覆性技术攻关等五大创新行动。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15个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7个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一,探索出一条“科技引领、陆海统筹、改革推动、合作共赢、人海和谐”的向海图强之路。以“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中国—加勒比发展中心为重要支撑,山东不断完善国际合作机制,稳步构建辐射广泛的蓝色伙伴关系协作体系。
青岛市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系统谋划海洋发展工作,依托《青岛宣言》凝聚的六大行动倡议等成果,深化“五海”协同实践。《青岛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已进入立法审议阶段,通过构建“1+8+10+20+N”工作体系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落地见效。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创新编制海洋“产业链生命树”,构建海洋产业技术装备和产业发展路线图。推出全国首部海洋领域市场主体培育专项政策“海洋之星”,进一步强化海洋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立足上合示范区、自贸片区等平台,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与蓝色伙伴关系构建。青岛以海为媒,与全球伙伴共同筑牢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海洋未来。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将深化部省市协同机制,将论坛打造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海洋合作枢纽,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海洋合作,强化与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衔接,聚焦深海资源开发、绿色航运、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等海上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实施海洋科技重大项目和工程、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打造海洋经济区域增长极、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推动形成“科技突破—产业集聚—治理共享”良性循环,为建设和平之海、繁荣之海提供中国实践样本。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佳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