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党建引领“红”动崂山 破解村改与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以前楼道杂物堆得堵门,找物业推给社区,找社区等回复;现在小区党支部一招呼,党员带头清杂物、建共享菜园,日子越来越舒心!”青岛市崂山区康城小区的居民张阿姨的感慨道出了不少群众的心声。

2025年以来,崂山区紧扣村改社区转型痛点与老旧小区治理难点,以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工程为总抓手,通过组织扎根、机制协同、精准施策,在15个村改社区和119个老旧小区中蹚出一条长效治理新路。

组织扎根:为转型社区立起“主心骨”

村改社区刚“农转居”时,普遍面临“居民身份转了但习惯没转、小区建起来了但管理跟不上”的困境;老旧小区则因设施老化、物业缺位,治理矛盾突出。破解这些难题,崂山区首先从“建组织、强核心”入手。

在康城小区——这个曾经电梯频繁“罢工”、公共收益成“糊涂账”的“问题小区”,重组后的业委会党员占比超80%,退休老党员于通海既任业委会主任,又当选小区党委书记,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这种模式在全区推广后,194个业委会中党组织覆盖率达100%,15个村改社区更是全部建立“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四方共治”体系。

组织建起来,作用更要活起来。卧龙山庄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去年居民反映主干道年久失修,小区党支部当天就组织党员代表、楼长召开“马扎议事会”,两周内便将道路维修列入为民办实事清单。截至目前,崂山区已在村改和老旧小区建立党群服务站185个,218个小区党组织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主心骨”。

机制破题:编织共治共享“一张网”

面对村改社区居民最初对业委会的不信任,于通海带领团队用一个月走访梳理出82项难题,从追回70余万元公共收益,到将乱菜地改造成“植物课堂”,桩桩实事重建了群众信任。这背后,是崂山区构建的“三方协同、管执联动”治理机制在发力。

15个村改社区依托这一机制,化解了回迁房分配、集体资产处置等矛盾300余起;蒙地卡罗等老旧小区则通过该机制,顺利推进加装电梯、管网改造等民生项目。同时,“周六说事”“议事长廊”等279个议事平台下沉小区,让村改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仅去年就收集并解决群众诉求2100余件。

2025年3月以来,崂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检查村改及老旧小区197个,处罚违规物业18家;市场监管局查处乱收费问题1起,罚款5万元;消防救援局整改消防隐患9处。政企、村社、干群拧成“一股绳”,让曾经的“治理盲区”变成“监管熟地”。

精准施策:分类定制“幸福方案”

治理好不好,关键看“对症”准不准。崂山区针对村改社区、老旧小区、新建小区的不同特点,开出“分类药方”,确保长效治理落地见效。

对于15个村改社区,重点发挥集体经济“反哺”作用。通过引导村集体将部分收益投入小区绿化、养老设施建设,解决回迁居民“后顾之忧”。某村改社区利用集体资金建成老年食堂,每餐3元的惠民价格让200余名老人受益。同时,推行“德信银行”积分制,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可兑换生活用品,仅半年就带动1200余名村改居民加入治理队伍。

针对119个老旧小区,“改造+管理”同步推进。在完成硬件改造后,通过“大物管”模式整合零散小区,引入专业化物业;对无物业小区,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自治管理小组。截至2025年10月,老旧小区物业覆盖率从去年的65%提升至81%,公共资源整治率达89%,排查出的75处问题社区用房已整改70处,23处共有设施问题整改22处。

此外,崂山区“物管先锋培训学院”已开展培训1万余人次,培育市级以上“红色物业”示范项目20个,数量居全市第一;出台《业委会选举工作规程》《物业选聘指引》,近两年淘汰不合格物业23家,推动30个小区实现“服务与收费率双提升”。

如今的崂山区,村改社区里,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绿净美”;老旧小区中,“糊涂账”变成了“明白账”。从康城小区花18.89万元搞定28万元的电梯维修,到卧龙山庄两周解决道路难题,党建引领下的“红色物业”正让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随着15个村改社区转型深化与老旧小区长效治理落地,崂山区正绘就一幅“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新图景。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黄元晖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