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工作,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安居梦想,一头系着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崂山区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城市生活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用心用力推动这项重大民生工程不断取得新突破。
自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崂山区启动了张村河片区12个社区,以及北宅街道峪夼社区、金家岭街道王家村社区,共计14个社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在改造过程中,崂山区城市更新推进中心采用“区域统筹、连片开发、产城融合、整体配套”和“政府主导、街道组织、社区实施、居民参与”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牢牢把握“五个坚持”原则,即坚持党建引领、人民至上、政府主导、公平公正、依法依规,顺利推动14个城中村全部完成改造搬迁。总计签约住宅房屋8300余处,签约面积110余万平方米,惠及居民8000余户,拆除各类建筑390余万平方米,腾空土地1万余亩。居民签约率、房屋拆除率均位居全市第一,交出了城中村改造上半场的满意答卷。
能开好篇更要收好尾。今年以来,崂山区城市更新推进中心将安置区建设和回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锚定“当年拆,当年建,三年回迁”这一目标,全力以赴抓建设攻坚、抓配套完善、抓回迁保障。
抓好安置区建设。安置区建设是村庄改造的重中之重,崂山区始终秉持“品质即民生”的理念,从选址、设计、建设标准到规划、监督,以全维度匠心打造幸福居所。在选址环节,践行“安置选在哪,群众说了算”的原则,安置区全部选在黄金地段。在户型设计上,结合片区居民居住习惯与得房率需求,联合专业机构反复打磨出5种经典户型供居民选择。在建设标准上,按照安置区建设标准不低于普通商品房的原则,打造标杆项目、品质建筑。为确保工程质量,广泛引入社区居民监督机制,由社区成立安置区建设监督小组,对安置房建设进行全程监督,保障居民在安置房建设过程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真正实现“群众的房子群众建”。截至目前,纳入三年攻坚行动的安置区中,张村河南、刘家下庄、李家下庄、孙家下庄、张家下庄、董家下庄6个安置区已建成竣工;郑张、南张、文张、张村、峪夼、洪园6个安置区正在加快推进室内外装饰装修;中韩枯桃已全面封顶,正加快二次结构施工;王家村安置区也在加快推进主体结构施工,各项目进展顺利。
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崂山区城市更新推进中心秉持“基础先行、配套优先”的开发理念,在实施村改的同时,优先建设路网、管网、停车场等市政配套设施,同步启动学校、幼儿园、医院、商业设施等配套建设,构建“15分钟生活圈”,以更好地满足居民未来入住后的出行、就医、子女入学入托等生活需求。目前,张村河片区市政配套的多条道路已相继完工,深圳路小学、张村河南配套初中、海大配套学校等多所学校已交付使用,张村河生态公园示范段建成开放,崂山人民医院也已开工建设,片区的功能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抓好回迁安置。 回迁安置是检验改造成果的最终考场。崂山区以“绣花功夫”雕琢每个环节,从筹备到定位,用精细化服务让居民安心回家。在筹备阶段,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展全面摸排:梳理房源信息,开展回迁意向调查、风险评估等,制定回迁方案、流程指南、应急预案等。规范抓阄顺序、房屋定位等关键环节,将“公开、公平、公正”贯穿抓阄定位过程始终。抓阄结束后,及时开展回迁结算,让群众能够早拿钥匙早装修。张村河南岸4个社区已于2024年下半年实现回迁,北岸董家下庄、张家下庄也于今年7月底顺利回迁,6个社区近3000户居民共计分配房屋5600余套,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下一步,崂山区城市更新推进中心将按照崂山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安置区建设和回迁力度,确保郑张、南张等剩余9个安置区在协议约定期内完成回迁,确保群众改得顺心、住得舒心。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黄元晖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