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15分钟完成营业性演出的报批!”市北区审批改革创新激活演艺新空间

“一通电话,四方连线,15分钟就完成了营业性演出的报批!”开个来舞(青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理人赵禹龙告诉记者,近日,LAC来舞演艺中心想落地青岛市北区的纺织谷产业园,青岛市市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联动市北区文旅局等部门,打造全生命周期演艺项目服务链,对我们进行了精准辅导,当日极速出证。

据悉,青岛市市北区当下通过营业性演出“一件事”链式通办4项审批业务这一创新举措,正在激活更多的演艺市场新空间。

审批“减负” 产业“加速”

当轰鸣的机器声被观众的掌声取代,当斑驳的工业墙体映上流动的舞台光影,沉睡的工业遗产焕发新生,市北区的老旧厂房正蝶变为演艺新空间。

“之前在演出审批领域,存在着演出场地合规审查周期长、多部门分头跑、材料反复提交等壁垒,让不少演艺项目望而却步。”为破此困局,今年以来,市北区创新推出营业性演出“一件事”集成改革,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市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联合市北区文旅局,将演出场所备案、文艺团体设立、营业性演出审批、卫生许可4个事项“打包整合”,打造“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模式,实现材料精简40%、跑动压减80%,审批时限压缩至最少3个工作日。

演艺项目办证从“多头跑”到“一站结”的转变,有效激活了市场活力,上半年演出许可办理量同比增长165%,达成去年全年演出规模总量的85%,专业化演出场所扩容至17家,剧场、Livehouse、脱口秀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成为文旅的“黏合剂”,助力城市文化“出圈”。

“金牌管家”护航  老厂房“蝶变”新舞台

“我们积极争取市级演出审批改革试点,打造全生命周期演艺项目服务链,组建‘金牌管家’服务专班,联动文旅局等部门提前指导选址、规划、勘验等环节,让更多工业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市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张萌表示。

老旧厂房是城市工业辉煌的见证者,但部分工业遗产也面临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困境,以纺织谷为代表的老厂房改造项目,在“金牌管家”的全周期护航下,通过“一址一策”精准服务、市区联动攻坚克难、链式极速审批,成功转型为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演艺空间,预计全年新增演出近百场。

改革不止于“快”,更着眼于“好”与“活”。针对文旅地标高频演出需求,市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还构建“一场景一档案”数据库,比如,在舞台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选择在历史城区开展营业性演出,由之前的场场提交材料转变为周期内只提交一次,精简材料60%,审批时间压缩50%以上,开心麻花等10余家机构实现“一次备案、连演数场”,夜间文化消费占比显著攀升。

智慧赋能 打造生态繁荣“演艺圈”

“导办平台一推出,我便第一时间转发给了外地演出机构,扫一下码就能精准匹配场地要求,获取导引材料清单,既减轻了场馆的运营压力,也让跨区域文化合作更加顺畅高效。”永安大戏院总经理付炜对智慧政务赞不绝口。

立足市北“小而精”的演艺市场特色,市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推出“情形问答+场景矩阵”导办体系,平台模拟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纪机构等多种情形,整合各事项基本信息、所需材料、咨询电话和投诉反馈等要素,开发演艺地图智能模块,提供“一键导航”观演路线,让企业群众尽享“指尖上的便利”,有效降低机构沟通成本30%,申报通过率提升至95%。

作为服务企业的“前沿窗口”,审批部门在演艺人才及项目咨询初期便主动介入,积极为优质项目嫁接资源,通过整合全区17家演艺空间数据构建信息库,外地演出经纪机构与本地演出表演团体可“一站式”适配市北区剧场,这种高效的供需对接,推动形成了“极简审批—优质供给—市场反哺”的良性生态链,一个开放共享、活力迸发的演艺生态圈在市北区正加速成型。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姜姗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