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小记者长沙研学第三天:走进千年学府 探秘湖南博物院

7月9日,研学活动第三天,小记者们走进湖南大学,了解其发展历史;探访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感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文化底蕴;进入湖南博物院,观看镇馆之宝,穿越时空触摸历史脉络。

小记者在校碑前合影留念。

参观学校的大礼堂。

参观湖南大学。

据悉,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的美誉。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学的连续性。从古代著名书院到现代大学,从省立大学到国立大学,从“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到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湖南大学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始终是中国学术高地和人才培养重镇。

参观湖南大学。

在校园内,小记者被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吸引。他们参观教学楼、图书馆,与在校学生交流,对这所百年学府的深厚底蕴和青春活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小记者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激发了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憧憬。

在岳麓书院合影。

参观岳麓书院。



参观岳麓书院。

随后,小记者来到久负盛名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湖南大学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古代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机构,更是学术交流和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者曾在此讲学、任教,如朱熹、张栻等,他们的学术思想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观岳麓书院。

小记者漫步在书院的庭院中,欣赏着古朴的建筑和精美的碑刻,聆听着讲解员讲述书院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他们参观了讲堂、御书楼、文庙等主要建筑,了解了古代书院的教学模式和礼仪制度。在讲堂内,小记者们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学者们在此讲学论道的热烈场景,深刻体会到了岳麓书院作为“潇湘洙泗”的文化魅力。

通过对岳麓书院的参观,小记者深入了解了湖湘文化的根源,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小记者在湖南博物院前合影。

午后,小记者踏入湖南博物院,这座承载着三湘大地数千年文明的殿堂。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其馆藏文物达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等最具代表性。馆内三大镇馆之宝——辛追夫人遗体、素纱襌衣与T形帛画,更是吸引了小记者的目光,揭开了汉代文明的神秘面纱。

参观湖南博物院。

在马王堆汉墓展区,小记者们屏息凝视着玻璃展柜中的辛追夫人遗体。这位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距今已2100余年,却奇迹般保存完好:皮肤仍有弹性,毛发清晰可辨,甚至细微的纹路都依稀可见。讲解员介绍,辛追夫人的遗体保存堪称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其出土为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医学水平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古人的智慧太了不起了!”小记者惊叹于汉代工匠在遗体防腐技术上的成就。

观看镇馆之宝素纱襌衣。


参观湖南博物院。

一旁展柜中,两件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让小记者瞪大了眼睛。这两件襌衣均为西汉时期织锦工艺的巅峰之作,重量分别仅为49克与48克,折叠后可放入火柴盒中,“举之若无”的质感令人称奇。据介绍,素纱襌衣采用精缫的蚕丝织造,每平方米面料仅重15.4克,现代人复刻时曾因无法达到古代蚕丝的细度而屡次失败。

T形帛画。

参观湖南博物院。

在展厅中央,一幅色彩艳丽的T形帛画悬展现在大家面前。这幅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帛画,长205厘米,以朱红、石青、藤黄等矿物颜料绘制,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层,描绘了墓主人辛追夫人灵魂升天的场景。画面中,烛龙、金乌、嫦娥等神话形象栩栩如生,人间场景里的宴饮、乐舞细节丰富,地下世界的巨人托举大地,充满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

一天的研学活动,不仅让小记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相信这次难忘的研学经历,将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追求进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