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国风少女”成“顶流” 青岛市即墨区社区书院IP如何点亮文化治理新风尚

近日,在青岛市即墨区环秀街道滨湖社区文化书院里,一群孩子正围着等身高的立牌欢呼雀跃。立牌上的少女一袭粉色襦裙,手捧书卷,衣袂间点缀着蒲公英纹样,眉眼灵动如从国风画卷中走来。

“砚砚子,看这里!”孩子们争相与她合影,而这位“00后国风少女”早已不仅是卡通形象——她是社区的新晋“顶流”,是居民群里的表情包霸主,更是滨湖社区“书香共享、文明共育”理念的鲜活代言人。



文化IP的破圈密码 传统与潮流的碰撞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风靡社区的“湖小砚”,最初只是社区工作人员在白板上随手勾勒的一个草图。滨湖社区居委会主任李静回忆:“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和社区治理‘活’起来。有一天讨论时,有人提议‘不如设计一个IP形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湖小砚’的雏形就诞生了。”

从纸面设计到立体形象,“湖小砚”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社区先后征集了居民意见,调整了十余版设计方案——有人希望她更传统,有人建议她更时尚。最终,这个融合了襦裙、书卷、湖水发饰的“混搭少女”赢得了最多票数。“她就像我们社区的缩影,既有文化底蕴,又充满活力。”李静说。

“湖小砚”的诞生,藏着滨湖社区的文化基因。她的名字取自“砚台”,象征墨香传承与童趣多彩;而“湖”字既呼应滨湖地名,又暗喻人文活水润泽邻里。“湖小砚”设计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碰撞:发饰融入毛笔造型,裙摆绣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蒲公英标识,寓意文明如风播撒。

IP赋能治理 让冷冰冰的规章“活”起来

在滨湖社区,IP的活力源于互动。居民楼道的“邻舍来了”公示栏里,“湖小砚”用俏皮口吻发布便民信息;移风易俗情景剧《彩礼风波》中,她化身“文明调解员”;就连宠物公厕旁,她举着“共享空间需爱护”的漫画标语,让原本冷冰冰的规章有了温度。

“以前小区里养狗的居民和不养狗的经常吵架,现在‘湖小砚’往那一站,大家都笑着遵守规则。”社区居民王大爷说。数据显示,这类创意宣传使社区养宠纠纷率下降了70%。

“IP不是摆设,而是社区治理的‘氛围组’。”居委会主任李静说。为了让“湖小砚”真正融入社区生活,滨湖社区还推出了“湖小砚”积分制——参与志愿服务、践行文明风尚、为社区建言献策,都能获得虚拟徽章,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可兑换社区合作商铺的优惠券或年终表彰。

从符号到生态 文化IP如何重塑社区肌理

“湖小砚”的真正价值,在于她串联起社区治理的“一核五维N立方”体系。社区以文化书院为核心,“理响、艺韵、启萌、心晴、乐龄”五大场景因IP注入而焕发新生。

在“小院课堂”里,老党员讲述红色故事时,“湖小砚”是宣讲的“气氛担当”;在“星湖童阁书苑”中,孩子们阅读绘本时,她是温柔的“知识伙伴”;在“书院有艺思”互动墙前,居民们展示书法、绘画、摄影作品时,她又成了灵感的源泉。

目前,“湖小砚”的旅程才刚刚开始,社区正筹划推出文创帆布包、明信片,打造IP主题市集和研学路线;与老年大学、卫生服务中心联动的“湖小砚带你游滨湖”活动,将把理论宣讲、健康义诊、非遗体验融入沉浸式场景。

“我们要让IP从墙上走下来,变成可游玩、可消费、可学习的生活生态。”工作人员透露。未来,“湖小砚”还可能“走进”更多领域——比如与本地学校合作开发社区文化课程,或者与商家合作推出联名产品,让IP价值真正反哺社区建设。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黄元晖 通讯员 王璐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