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青版财经小记者走进千忆汤包,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参观研学之旅,深入探寻这家青岛老字号汤包品牌背后的故事,感受传统美食与现代经营模式碰撞出的独特魅力。
小记者们合影留念。
小记者们踊跃举手参加采访活动。
“身虽千里远,谁不忆家乡”,千忆汤包承载着青岛的记忆,薄薄的皮里包着大大的馅儿,再配上浓郁的汤汁,一口下去让人十分满足。活动开始后,千忆汤包运营总监盖春青向小记者们介绍了千忆汤包的历史:千忆汤包作为青岛老字号和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汤包品牌,诞生于1986年,最开始是两位老人经营的小摊位,一碗小米粥、一屉牛肉灌汤包,承载着最朴实的味道,这一干就是26年。凭借着独特的口味和高性价比,收获了无数食客的好评,顾客也越来越多。
千忆汤包运营总监盖春青向小记者介绍“千亿”的发展历程。
认真听讲的小记者。
2014年,千忆汤包正式注册品牌,第一家直营店在市南闽江路开业,从此踏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随后,崂山、市北、李沧等地的直营店相继开业,中央厨房和供应链系统也逐步建立。目前,千忆汤包还荣获了 “青岛老字号” 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 等荣誉称号。
参观预处理间。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记者们有序地参观了千忆汤包的制作生产线。现代化的1800平方米、10万级无尘无菌生产中心里,半自动化、标准化的生产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着。看着一个个汤包在机器与人工的默契配合下诞生,小记者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原来汤包是这样做出来的,好神奇啊!” 一位小记者兴奋地说道。在这里,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流程,从原材料的筛选,到制作工艺的把控,再到成品的包装,都体现着千忆汤包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参观和面间。
在参观中,小记者们了解到,千忆汤包直营店里除了各类备受欢迎的汤包,店内还提供骨汤面、海鲜面等特色面食。此外,店内的烤肉也堪称一绝,搭配上各种清爽可口、解腻开胃的小凉菜,丰富了食客的选择。
老师介绍汤包制作的过程。
小记者们学习制作汤包。
了解完千忆汤包的发展历程和制作工艺背后的奥秘,最让人期待的实践环节终于来了。千忆汤包的老师为小记者们现场制作示范,传授包汤包的技巧。只见老师手法娴熟,拿起一张薄而有韧性的面皮,挖上一勺饱满的馅料,轻轻一捏,一个褶子均匀、馅料充实的汤包就成型了。小记者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纷纷跃跃欲试。在实际操作环节,小记者们围在桌前,有模有样地学着包汤包。尽管包出的汤包形状各异,但大家都乐在其中,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制作好的汤包。
在采访环节,小记者们纷纷抛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千忆汤包的馅料有什么独特配方吗?”“面对市场竞争,千忆汤包是如何保持优势的?” 千忆汤包的领导老师耐心地一一解答。关于馅料配方,老师介绍道,千忆汤包选用金锣直供生鲜肉、青岛天然海捕大虾、五得利九星级面粉、胡姬花纯正古法花生油、寿光蔬菜等优质食材,不同馅料有着精心调配的比例,这是保持美味的关键。在谈到竞争优势时,老师表示,千忆汤包始终坚持非遗传承的匠心精神,不断优化产品品质和口味,同时借助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强大的供应链系统以及贴心的服务,这才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小记者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汤包。
最后,参加的小记者们获得了《社会实践证书》,并和千忆汤包的领导老师一起拍了合影,为这次难忘的研学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参观让我学到了好多知识,不仅知道了汤包是怎么做的,还了解到一个品牌要发展好需要付出这么多努力。” 一位小记者在活动结束后有感而发。
小记者们积极举手参加采访活动。
此次参观研学千忆汤包的活动,对于小记者们来说是一次走出课堂、走进企业的宝贵实践机会。对于美食,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品尝,更懂得了背后食材挑选、工艺传承的重要性;对于商业,也开始理解品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走过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心血。
小记者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的熏陶。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次经历会不断激励着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时保持好奇与探索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精益求精的品质。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李赛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