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小记者探秘大鲍岛:解锁里院建筑的百年密码

3月9日,青版财经小记者在环海湾集团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研学活动,探寻里院建筑奥秘,感受青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小记者合影留念。


小记者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讲解员杨老师介绍道:“大鲍岛作为青岛历史的重要见证者,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记忆。自1898年起,从一个小渔村逐渐蜕变,孕育出了极具特色的里院建筑。里院不仅是青岛城市记忆的关键载体,更是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建筑艺术典范。‘里’ 源自中国古代单元制居住模式,‘院’ 是围合空间。青岛里院属于合院式商住两用建筑,诞生于一百多年前,伴随城市发展成为独特居住样本。”

小记者参观同兴里的里院记忆博物馆。


认真观看视频的小记者。



杨老师向小记者讲解关于里院的知识。


当年里院普通居室的布置。

在同兴里的里院记忆博物馆,小记者开启了“时光之旅”。馆内实物与数字影像相得益彰,生动展现了里院的特色和历史变迁:里院建筑巧妙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特色,临街部分类似西方传统市街建筑,内部则依照中国人传统生活习惯围合成院落,形成了独特的 “华洋折中式” 风格,一般以一二层建筑为主。博物馆一楼的文史展区,丰富的资料和展品让小记者对里院的发展变化有了深入了解。二楼还原的里院居民生活场景,老物件、旧家具满满当当,让人仿佛回到了老青岛。


小记者参观广兴里。

广兴里是青岛里院建筑的代表之作,位于海泊路63号,处于几条街道交错的中心位置。它始建于1901年,由广东商人古成章出资兴建,后由浙江商人周继芳完成后续建造。广兴里规模宏大,外立面有着仿欧式风格,平面布局却是中国传统合院式,展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其朱红色立柱搭配墨绿色门窗、花岗岩斧剁石墙基、黄色拉毛墙面和红瓦坡屋顶,构成了独特的城市色彩美学。

小记者参观鸿吉里。

鸿吉里同样别具一格,始建于1905年,原是孟氏家族产业,因其镬耳山墙而闻名,这一岭南建筑特色元素不仅有防风防火的功能,更体现了里院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如今的鸿吉里业态丰富,艺术气息浓厚,举办的各类展览活动也让里院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梁老师介绍了里院的特点。


认真听讲的小记者。


小记者了解关于里院的知识。

参观结束后,环海湾文旅集团研学版块负责人梁云龙为小记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里院建筑课程。在课程中,梁老师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重点讲解了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结构,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它不仅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还具有极高的装饰性,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杰出代表。同时,中国古代建筑还融入了工艺美术、绘画、雕刻、书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这些艺术形式在建筑的门窗、梁柱、墙壁等部位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记者回答问题。

梁老师结合参观过的里院实例,深入讲解青岛里院的四个特点:中西合璧,体现在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元素;围合而建,这种布局既保障了居民隐私,又促进了邻里交流;商住两用,底层用于商业经营,上层供居民居住,实现了生活与商业的和谐共生;各不相同,每座里院都有其独特之处,无论是建筑外观还是内部构造,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故事。

小记者回答问题。

梁老师还强调了里院建筑演变历程,从最初的简单形态逐渐发展完善,以适应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商业需求。他着重指出保护里院建筑的重要性,这些建筑是青岛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如今,大鲍岛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里院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此次研学活动,让小记者收获颇丰。一位小记者说:“以前对里院一知半解,这次实地参观和学习,真正感受到了它的魅力,也对青岛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另一位小记者表示:“这堂课让我明白里院建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以后我会更加关注历史建筑的保护。”

这次大鲍岛文旅研学活动,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深度交融。它不仅让小记者深入了解大鲍岛历史和里院建筑知识,还体验到青岛的文化底蕴与建筑魅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