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玉米,株数多、穗挺实,金灿灿的一大片,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贾宗会高兴地说。金秋时节,玉米飘香。青岛平度南村镇贾宗会家庭农场种植的2800亩玉米迎来丰收。
走进田间,只见一台台玉米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伴随着机械轰鸣声,一排排玉米被收割机吞入“腹”中,一棒棒成熟的玉米则直接进入收割机的粮箱里,秸秆随即还田。
“你瞅瞅,收割前玉米叶还带着绿,这就叫活秆成熟。”贾宗会指着手机照片,话语间带着满满的成就感,“玉米穗成熟后,叶片继续进行光合作用,能让籽粒更实,还能避免植株早衰倒伏。”
农机给力,种地省力。“大型玉米收割机就是快,眼前这台15分钟就可收割一车仓玉米,1小时收割40亩地太轻松。”贾宗会介绍,现在的粮食作物,从耕地、种植、施肥、植保,到最后的收割、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都是茬茬相接,全部靠专业机械来完成的,这要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这台收割机是新添置的,效率是普通收割机的1.5倍,收割成本节约近20%,果穗破损率降低15%,平均每亩地增收30元。”说起自家的机械,贾宗会滔滔不绝,他前期又投资37万元,新购置一台福田雷沃玉米联合收获机。
农机换代升级速度快。从普通机械到无人机再到北斗导航播种,装备越来越先进。贾宗会指着田里的智能收获机感慨,以前用的小型收割机,忙活一天才收五六十亩地,如今这些安装“智慧农机”系统的联合收获机,可将作业地点、亩数实时传送,极大地提高小麦收割效率。
一籽一粒,种出不易,机收减损也等于增产。“机收这个活儿,既讲时机又讲技术,地上落了多少穗,苞米叶剥得利不利索,秸秆留茬多高,每个细节都关系到收成。收获前,要根据地块特征和植株间距,适当调整摘穗辊、剥皮、脱粒、清选等各项参数。”贾宗会种了20多年地,干了10多年农机手经验丰富,能掌握好玉米收获火候,确保损失控制在3%以内。
烘干车间里,10多米高的3台烘干机组正轰隆隆地运转。黄澄澄的玉米由提升机运至烘干塔内,经过一系列循环干燥、冷却后,从卸料口“哗哗”倾泻而出,经输送机直送粮仓。
走进贾宗会家庭农场,看到有粮食烘干车间、粮仓、培训室、农机库房。“12个小时满负荷运转,能烘干55吨玉米,不必担心收割晾晒时天气的好坏,也不用反复晾晒了。”贾宗会说道,收割脱粒的玉米立即被送到烘干房烘干。
“我今年夏秋两季收获的小麦和玉米丰收,比去年增产不少,总产、单产、品质再创新高。”贾宗会说,“保护性耕作技术,省工省力,节水蓄水,即使遇到大旱,土壤也没干透,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实行保护性耕作,通过对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等措施护土保墒,最大限度提高土地肥力和抗旱能力。
他还创建绿色新技术模式示范田,围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减污、省工节本”示范展示成熟的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节本增效 5%以上。
从“会种田”变成“慧种田”,贾宗会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智慧种田,越种越“甜”。如今,这位“新农人”已成为“兴农人”。“我要继续开创农业规模经营新路子,在继续流转土地同时,扩大托管覆盖面积,依靠智慧农业新技术,多种地,种好地,多打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贾宗会表示。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 记者 辛小丽 通讯员 袁嘉利 朱业虎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