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二里村的青香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种植的千亩水稻迎来收割季。
金秋时节,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二里村通过土壤改良后种植的盐碱地水稻迎来收获季节。当地农民抢抓有利天气进行水稻收割、搬运、晾晒、贮藏,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农户操作收割机在稻田里作业
金秋九月,在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二里村的千亩盐碱稻田里,收割机车轰鸣,徐徐向前,割台翻滚,一片片水稻纷纷倒伏,经脱粒后存储在收割机的粮仓内。两圈走过,驾驶员将收割机出粮口对准运粮车,黄金般的稻粒倾泻而下,犹如一道金色瀑布。一眨眼工夫,割稻、脱粒等工序一气呵成。站在稻田边上放眼望去,饱满的稻穗压弯了腰,收割机正欢快地在田间作业。在千亩水稻田里,记者看到,稻穗上缀满了沉甸甸的稻谷,稻谷色泽金黄、颗粒饱满,秋风袭来,稻田里一片金光灿烂,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稻谷的清香。金灿灿的稻穗“铺”满了稻田,稻谷颗粒饱满,稻浪飘香,轰鸣的收割机来回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青岛青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岩祥说:“今年雨水能勤点,稻子吸水,雨水勤一点,开花期阳光又充足,病虫害没有,阳光充足对这个稻子丰收、饱满,起到一定很大的作用。为了保证水稻产量、减少农药施用量,我们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成立防虫实验基地,应用了智能病虫害监测防控、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有效防治病虫害。今年水稻的产量、质量比去年还要好。”据介绍,自2010年合作社成立以来,这里出产的大米知名度越来越高,已走出青岛,销往济南、烟台、威海等地,还在即墨古城的即墨供销社和刚开业不久的青岛百联奥特莱斯广场设有专柜。
农户将刚收割的水稻装车
即墨区蓝村街道有种植水稻的老传统,曾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名噪一时,但期间因种种原因绝迹50多年。2010年,当地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壤改良盐碱地后进行规模化种植水稻。孙岩祥介绍,当地农民开始重新在盐碱地上试种时,从一开始的几十亩、上百亩,到现在的1000多亩,成功恢复了蓝村水稻的传统种植。如今,蓝村用10多年时间将消失的传统水稻种植项目重新在改良的盐碱地“复活”,重现当年稻花香美景。
农户操作收割机在稻田里作业
从颗粒归仓,到入袋封装,这些被收割下来的稻谷经过晾晒、碾米、脱壳、色选、精选等工序,两三天的工夫就能加工成大米,端上市民餐桌。新上市的大米每斤能卖到十二到十五元,凭借着早上市、口感软糯香等特点,供不应求。
“50多年前,这片黑色的土地上曾是一幅稻花香美景。经过多年努力,如今消失的蓝村稻花香景象又重新回来了。”即墨蓝村街道工作人员介绍。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实习记者 毛梓轩 通讯员 张涛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