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市农科院科研工作者:汗撒试验田 志在天地间

在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京口村密不通风的玉米试验地里,青岛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玉米课题组的科研人员正在田间调查。烈日下,在高大的玉米植株里来回穿梭,锈病孢子把工作服逐渐染成了红色,汗水也早已湿透了全身,这些于他们却习以为常,他们对照一棵棵玉米,仔细观察、互相比较,时不时讨论着、记录着。

青岛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玉米课题组的科研人员正在田间调查


种子是农业的核心科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多年来,玉米课题组以提高玉米单产为目标,在推进高产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发等方面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以耐密、高产为育种目标,引进优良种质,进行配置杂交组合,试验品种的种植密度达到每亩5000株至5500株,比普通品种种植密度每亩增加500到1000株。

以抗旱、抗倒、抗病为育种目标,通过苗期抗旱鉴定及旱棚控水试验,筛选抗旱节水种质材料,为节水高效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温室培育,育种一年一代变成一年两代,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加代加快育种进程。

为了育好种,玉米课题组每年有近200天的时间需要在田间搞科研,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播种、施肥、育苗、授粉、调查、收获、测产……每年授粉自交几万穗,配杂交组合上千个。

经过不懈努力,玉米课题组已经选育出一批抗粗缩病、抗倒伏、耐密植的亲本材料和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通过进行多年多点鉴定比较试验,将选育出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耐密植的新品种。

围绕提高玉米单产水平,玉米课题组还进行了土壤、栽培、植保等多个学科方向的配套技术研究。针对青岛当地土壤耕层浅、有机质含量低的问题,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制定了以秸秆合理还田、增施有机肥、高效耕作、高效施肥为技术核心的《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层地力提升技术规程》《鲁东区小麦-玉米周年地力提升技术规程》两项地方标准,“小麦玉米耕层周年地力提升技术”被推荐为青岛市2023年主推技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是农业科研人员的最大梦想,也是努力工作的目标和方向。青岛市农科院的科研工作者们将立足青岛农业发展实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大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力度,筑牢现代农业产业根基,助力建设农业强国。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通讯员 阮桂丽

责任编辑:李赛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