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青版财经小记者走进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了解柱础文化,听馆长讲解景泰蓝类珐琅器、砖雕、木雕等藏品的故事,近距离感受馆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记者观看巨型铜胎掐丝珐琅缸。
青版教育的老师讲解阅读写作知识。
据悉,2019年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在山东省文物局备案注册成立,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古建筑柱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展出藏品千余件,库藏上万件。每件馆藏珍品无论在材质还是装饰造型,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工匠的精湛技巧,尤为景泰蓝类珐琅器,代表了中华工匠艺术的至高水平。
小记者了解柱础的历史。
作为石雕艺术的重要门类,柱础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中的特色构件,具有受力功能,兼具审美意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极高。柱础随着朝代的变迁,衍生出多种形制和雕饰。崔馆长向小记者们介绍了柱础起源到发展至今的整个历史演绎过程,并对柱础的文化背景、功能作用、造型形式、雕刻纹样、制作工序和地域风格等做了详细的讲解。
小记者参观夔龙双耳抱月瓶。
小记者观看兽面足朝冠耳鼎式炉。
小记者观看珐琅器。
小记者观看清代御用的小型珐琅器。
小记者们还参观了精美的铜胎掐丝珐琅。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崔馆长特别介绍了一对直径约120公分的珐琅缸,它们制作于清末民初,满胎掐丝山海经纹饰,颜色靓丽,层次分明,缸体上展现出众多山海异兽。美轮美奂的展品,让小记者们不断发出赞叹声。
木雕展区的房梁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木雕展区展厅内展示的房梁结构是由一个古代建筑内室完整地移植过来,房梁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无一处不在展示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雕刻手艺。
小记者借助手中的灯笼寻找宝藏。
小记者借助手中的灯笼寻找宝藏。
小记者们还兴奋地参加了“探险”活动,小记者们化身为“探险家”,借助灯笼,在未知的“神秘展厅”里寻找宝藏石猴和石雕龙凤。小记者们分成几人一组,不放过任何角落,仔细探查,最终在一堆石雕中发现了隐藏的石猴,在墙上的雕刻中发现了龙凤。
小记者观看门挡。
小记者观看半壁瓶。
小记者采访崔馆长。
小记者采访崔馆长。
最后,小记者采访了崔馆长,青版教育的老师根据当天的参观内容,讲解了阅读写作知识的要点。活动中,小记者们了解柱础、铜胎掐丝珐琅等藏品知识,近距离感受极致的工匠精神,领略藏品背后的奇闻趣事,并体验了在“神秘展厅”探险的乐趣,度过了充实、快乐的周末。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国瑾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