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青岛市北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将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工作列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在市内四区中率先完成全省同等辖区安置任务量最多的5720个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工作,为全市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工作的顺利完成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贡献了市北智慧和市北力量。
迈好“开发步”,做到岗位精准开发
据了解,市北区人社局突出公益性岗位保民生促稳定的兜底作用,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城镇公益性岗位的“全链条”开发安置。该局成立公益性岗位工作专班到22个街道逐一走访调研,牵头组织宣传、民政、残联、文旅、卫健委相关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召开6次专题岗位开发调度会、2次专题座谈会。大力宣传公益性岗位开发的原则方法、岗位类别、安置对象、安置程序以及待遇管理等政策措施,不断扩大公益性岗位开发政策的知晓度,调动各街道开发和利用公益性岗位的积极性。广泛征求岗位开发需求,科学制定各类公益性岗位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和任务清单,在综合各相关单位和部门意见建议基础上,结合市北区党建引领网格化综合治理的需求实际,在疫情防控、就业人才服务、残疾人工作协理员、新时代文明实践、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食品与药品安全巡查网格员等11大类方面积极开发岗位,依托137个社区,940个网格,高质量完成5720个公益性岗位的开发指标,迈出了安置工作的第一步。
走好“安置步”,保证人员应上尽上
为保障就业困难群体的上岗安置问题,市北区人社局充分发挥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牵头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做好统筹协调,同时,积极争取青岛市人社局相关领导到全区所有街道现场逐一解疑答惑,跟进指导,为顺利完成指标任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市北区财政局克服困难,保障所需资金及时到位,确保上岗人员补贴及时兑现;各街道办事处作为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安置主体部门,按照“顶格推进”的工作要求,履职尽责,尤其是安置工作攻坚阶段,市北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战时状态要求,坚持“日调度、日通报”,累计编发通报12期,单独通报指标进度9次,对完成任务的街道予以表扬,对进展较慢的街道加以督导,对连续三天进度排名靠后的街道进行约谈,全区上下同心,齐抓共管,保证了该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具体报名阶段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形式,在市北政务网、市北人社等平台发布城镇公益性岗位招聘公告,坚持部署和宣传“两手抓”、线上和线下“两手硬”,利用社区公示栏、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渠道和工作人员扫楼入户等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公益岗位政策,并向符合上岗条件群体推送报名短信2.8万余条,充分实现“点对点”“面对面”和“无死角”的宣传动员,梳理并建立符合条件人员台账,做到应上尽上,最终在报名结束日当天报名人数已经远远超过安置指标人数,实现了公益性岗位的“安置步”。
落好“管理步”,做到管理规范创新
为了让公益性岗位更好的发挥作用,市北区人社局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出台了《市北区城镇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指导全区公益性岗位管理。按照“区级抓统筹、部门抓配合、街道抓落实、社区抓管理”工作模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引进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协助各街道办事处对公益性岗位的规范化管理。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坚决避免“吃空饷”“养懒汉”现象,自6月份上岗以来,动态调整112人。
公益性岗位在疫情防控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创新模式方面,鼓励各街道根据辖区情况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探索上岗人员管理的新路径,最大发挥岗位社会效益。其中,合肥路街道积极探索网格“职业楼长制”;延安路街道成立由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组成的五支公益服务队,树立“每名公益性岗位人员都是一名网格员”的理念,在开放式旧楼院探索“红色物管”;浮山新区试点开展“公益岗网格魔方”模式,促进辖区内党建、防疫、创城、就业人才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充分调动了上岗人员的积极性。
为增强上岗人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市北区率先在全市乃至全省召开了第一届全部由公益性岗位人员参加的运动会,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第一个公益性岗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加强上岗人员的政治关怀和正向激励,进一步增强上岗人员的凝聚力、责任感和幸福感。
下一步,市北区将细化管理措施,争创全省公益性岗位管理示范区荣誉,创新公益性岗位的“管理步”,打造公益性岗位市北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和保障民生的温度,不断增强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辛小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