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工作日的早晨,城阳区河套街道潮海西社区居民陈正旭都会早早起床,吃完早饭后,开始打扫社区环境卫生。今年59岁的陈正旭由于身体状况不太好且年龄较大,无法外出工作,全家多年来只能靠老伴打些零工,勉强维持开支。近些年,家中两个女儿相继上了大学并就读研究生,开支增大,生活愈发困难。
如今,陈正旭有了一个新的岗位———乡村公益性岗位,这让全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城阳区,像陈正旭这样的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就有2340名。在青岛市,今年已有37047名困难群体实现上岗安置、稳定就业,其中,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17037人,乡村公益岗安置20010人,提前完成山东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公益岗点燃生活希望
“我以前在外面打零工,自从50岁以后,腰和腿都不好了,也找不到合适的活干,只能靠老伴打零工维持生活,”陈正旭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公益岗,他现在每周上五天班,每次工作两个小时,按小时给补贴。“一年下来有1万多元的收入,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困难。”据了解,城阳区还统一为乡村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购买每年不超过60元的意外伤害商业保险。
“在熟悉的环境中更能发挥余热。”上岗后的陈正旭负责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和安全巡查。近日来天气比较炎热,垃圾容易产生异味,蚊虫杂草也比较多。每天早晨天刚亮,陈正旭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定时将网格片区巡查一遍,及时清理垃圾和杂草,保证居民们有一个干净卫生的居住环境。陈正旭表示,公益性岗位政策给像他这样的农村大龄人员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咱要对得起党和国家的政策,对得起社区的信任,为乡里乡亲们做好服务工作。”
城阳街道西田社区江珍令也是属于年龄较大的就业困难户,她正苦于如何为家庭减轻负担时,社区为她推荐了疫情防控公益岗。初来乍到,工作生疏,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公益性岗位工作,江珍令主动配合社区疫情防控排摸情况、了解社区的布局,很快就适应了社区疫情防控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城阳街道西田社区江珍令工作中
在全员核酸检测点位,江珍令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早上5点集合,督促居民测温亮码,带好口罩,有序排队进行核酸检测;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江珍令会主动扶着老人登记,搀扶老人进行检测,直至老人离开;她利用了解的社区布局,协助医护人员对不能下楼做核酸的居民上门采样。“公益性岗位不仅解决了家庭收入问题,也找到了自身价值。”江珍令这么说。
“再度融入社会,格外珍惜岗位”
7月22日清晨,是流亭街道怡海社区核酸检测的日子,虽然检测在6点半正式开始,但是不到6点,吕海燕、陈洁、王佰红三位公益性岗位人员就已经来到现场,开始了前期准备工作。检测中,她们身穿防护服,有的负责转运,有的负责信息登记,有的负责秩序维护,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来往的人群中。尽管天气炎热,她们忙得汗流浃背,却毫无怨言。在她们的热情耐心引导下,居民自觉排队、扫码、等待核酸采样,整个过程井然有序,确保了全员核酸检测的高效顺利完成。
流亭街道怡海社区王佰红工作中
吕海燕说:“脱离社会工作这些年,曾经一度怀疑自己的价值。如今政府给了我们再次上岗的机会,能够再次融入社会, 我们格外珍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为居民服好务,贡献自身一份力量。”
流亭街道西流亭社区此次共安置城镇公益性岗位1名、乡村公益性岗位5名。周振宇就是其中一员,他日常工作职责主要是社区绿化和核酸检测时4组的秩序维护。上岗后的周振宇,每个工作日不到6点,社区居民就会看到他在在社区绿化带忙碌的身影,正是酷暑时节,他不怕苦不怕累,穿梭在杂草间,将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核酸检测时,周振宇总是第一个到达核酸检测现场,提前为登记人员把桌椅擦拭整洁,将核酸检测设备的线路整理清楚,细心地为医护人员点上蚊香。维持秩序时,他严格按照1米线间距提醒前来做核酸的居民,有居民忘记戴口罩,他就主动将备用口罩送给居民使用。
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公益岗人,用默默的行动回报着社区的信任、社会的关爱。
因事设岗+因人设岗
“为了推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工作,城阳区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职能部门、各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工作领导小组,把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有力推动了工作开展。”城阳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促进科科长侯文建向记者介绍说。
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城阳区坚持超前谋划、科学决策,制定出台了《城阳区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工作实施方案》和《城阳区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明确各方工作职责任务、统筹城乡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形成了具有鲜明城阳特色的城乡公益性岗位管理制度。
流亭街道西流亭社区周振宇工作中
记者了解到,在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工作中,城阳区坚持把因事设岗和因人设岗有机结合,既解决了重点群体的就业需要,又最大程度满足了社区的工作需求。城阳街道、红岛街道紧紧围绕社区治理需要,坚持按事设岗、按需设岗,在疫情防控、新时代文明实践、村容村貌管理等方面进行岗位开发,精准设置岗位719个,有效满足了社区治理需要;夏庄街道坚持人岗匹配、岗人相适的工作理念,点对点将公益性岗位政策推送给辖区内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员,根据需求量身定制岗位、就近安置上岗,全街道安置残疾人员45人,占街道安置人员总量的近10%,有效满足了残疾人群体的就近就地就业需求。
公益性岗位招聘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规范工作流程、严格程序标准是重中之重。流亭街道坚持“双审核”制,将资格审核人员分成两个小组,每个报名人员都要经过两个小组的“双审核”才能通过。河套街道、上马街道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思路,公开发布招聘公告、公开组织人员报名,48个社区全部通过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开展评议,量化评分标准、公示评议结果、强化过程监督,确保了选人用人的公平公正。
流亭街道怡海社区袁永建工作中
据侯文建介绍,城阳区注重强化资金保障、加强监督管理,充分调动公益性岗位人员积极性。各街道按照“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原则,严格公益性岗位聘用管理、监督检查、日常考核,对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人员及时作出调整,对退出公益性岗位后生活困难人员,通过其他渠道增加其收入,做到政策有效衔接、帮扶不断。
全市37047名困难户顺利上岗
记者从青岛市人社局获悉,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青岛市于今年1月份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通过强化制度保障、精准创设岗位,托底安置城乡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全市开发岗位3.8万个,已有37047名困难群体实现上岗安置、稳定就业,其中,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17037人,乡村公益岗安置20010人,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青岛市各区市因地制宜设岗,亮点频现:西海岸新区开发齐长城巡护岗56个,历史古迹巡护工作实现零突破;市南区结合辖区实际创设校园护导岗、新时代文明实践岗、帮扶残疾人岗等,切实解决家庭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难题;李沧区结合实际开发反诈宣传等1185个综合治理网格员岗位,助力社区精细化治理。山东省对青岛市创设“红色楼长”等经验做法给予肯定性批示。
下一步,青岛市将对城乡公益性岗位及其安置人员情况实行“双实名制”、统一纳入省公益性岗位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对城乡公益性岗位实行动态管理服务,防止“虚报冒领”“吃空饷”等违法违规情况发生。建立退出管理机制,对退出公益性岗位后生活困难人员,按规定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做到政策有效衔接、帮扶不断。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