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银保监局提醒:警惕代理投诉风险,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代理退保”“解决债务”“全额免息”“反催收联盟……”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抖音、淘宝等平台发布虚假信息,或冒充司法机关、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怂恿或诱骗消费者委托其办理相关手续,再通过编发不实消息、伪造证据材料等手段反复投诉举报,并非法获利。这种行为不仅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更会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为遏制上述乱象,防范金融领域非法代理投诉风险,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近日,青岛银保监局联合青岛市公安局、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防范金融领域代理投诉风险优化营商环境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提醒消费者警惕“代理维权”风险。

误信谣言损失大

“这算是维的哪门子权!”陈女士想退掉自己几年前买的人身保险,但正常退保有损失,陈女士觉得不划算。后来,陈女士从网上看到了“代理退保”广告,称可以“全额退保”,后来却发现存在很多“陷阱”。“算下来差不多要将所退金额的35%作为报酬给他们,”陈女士说,“这还不如直接找保险公司拿回的多呢。”

“不法分子并非真心帮助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而是借机谋取不法利益,”青岛银保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不法分子不但会从退款中抽成,还会向消费者推销其他金融产品,从而赚取佣金。还可能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存在很大风险。此外,买卖消费者个人信息也是不法分子的一大获利途径。”

一位保险公司资深咨诉人员告诉记者,“有的消费者发现上当受骗想要退出,但不法分子已经掌握了消费者姓名、住址、电话、账户信息,甚至近亲属的情况,消费者不敢跟他们翻脸,只好吃哑巴亏。”

不法分子花样多

《通告》指出,不法分子为诱惑消费者上钩,往往制造谣言,蛊惑人心。有的宣称“内部有人”“特殊办理”,甚至冒充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或司法机关工作人员,骗取信任。有的虚构“代理维权”的成功案例,拉拢消费者发展下线,赚取人头费。有的通过自媒体编发不实言论,组织集体上访,为不法活动造势……

“我们还收到了很多内容相同,当事人却不同的投诉举报材料,”青岛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材料内容基本都是网上摘抄的,不是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将别人的情况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不但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由于额外补充材料、反复核实,增加了消费者负担。”

正规渠道解难题

《通告》指出,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有疑问,应通过正规渠道提出合理诉求。可以直接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通过行业纠纷调解组织调解,或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银保监局共处理银行保险咨诉事项7.93万件,各类投诉及咨询事项快速办结率达到99%以上。此外,青岛银保监局还指导成立青岛市银行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2021年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累计调解案件547件,涉案金额1.2亿元,调解成功率59.05%。

“调解过程不会向消费者收取任何费用,”青岛市银行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是民政局登记备案的正规调解组织,直接对接金融监管部门和人民法院,有不同专业的调解员上百名,调解工作站基本覆盖青岛各个县区。”

触犯法律将严惩

《通告》强调,拒绝协商调解、提供虚假信息、捏造歪曲事实、伪造或以非法手段获取证据等行为,是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为非法活动提供场地、资金、咨询建议等帮助的,可能还将承担相应责任。

据悉,青岛银保监局将联合青岛市公安局、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依法严厉打击以“代理维权”之名,捏造事实、违背合同约定、突破法律底线,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正常金融经营秩序的行为,并追究相关非法组织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