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雅琴
近日,市教育局公布2021年青岛市“最美教师”和“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共评选出30名青岛市“最美教师”和32名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他们中,有来自普通中小学的老师、有职业教育老师、有特教老师、有乡村老师……虽然身处不同的教育岗位,但他们背后都有一个个充满感动和智慧的教育故事。
青岛西海岸新区积米崖中心幼儿园管延伟:
将奉献写在生命的旗帜上
二十岁师范毕业的管延伟,分配到一所离城区不远的乡镇小学任教,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都比较优越。一次朋友聚会,偶然听说有个叫“灵山岛”的海岛,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只能签订3年海岛支教合同才能满足岛内教师需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管老师想到海岛孩子对知识渴求的眼神,就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要去灵山岛支教!我一定会用我的实际行动,践行我的教育初心。
2002年暑假,管延伟说服父母,来到积米崖港区。灵山岛小学共有六个班,接近200名孩子,9名教师。管延伟一上岛就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工作,承担过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多门学科教学。那些年海岛进出交通非常不便,只能靠一艘叫“灵山号”的客船来回拉人载物。因为灵山岛海域经常刮风起雾,在岛上支教的老师是不能轻易出岛的,所以,管延伟有时一个多月才能回家一次看望父母。
有一次回家看望父母,准备回岛那一天,刮起了大风,灵山号“停航”了,他焦急万分。听别人说有一艘货船正在装货准备去灵山岛,他立马跑去软磨硬泡央求船长载他回岛,船长拗不过他,最终勉强同意了。小货船比不上客船舒适,结果因为风浪太大,管延伟得了重感冒,他发着高烧,用嘶哑的嗓子为孩子们坚持上课。第二天,当他走上讲台时,他的眼睛湿润了。讲台上有“金嗓子喉宝”,有两个红彤彤的大苹果,有学生手绘的祝福贺卡。那一刻他觉得在海岛再苦再累也值了!
2008年,因为工作需要,管延伟被调到积米崖中心幼儿园工作,成为了当时胶南幼教唯一的“男幼师”。跨学段的工作变动一开始让管延伟一度不适应,幼儿园里除了“清一色”的女同事,还有一群经常哭闹尿裤子的孩子,外出学习培训时也经常只有他一个男老师。管延伟开始意识到自己面临着新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管延伟开始以“爸爸”的角色,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去回答孩子们天马行空的问题,去跟他们一起探索一起玩游戏,并逐渐得到了孩子们和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如今,管延伟在幼儿园已经辛勤耕耘了13年,从幼儿园教育教学到安全卫生管理,他将呵护孩子们的安全放在首位。一次管延伟在快餐店就餐,突然听到求救声。他发现后面餐桌旁一个女孩表情非常痛苦,浑身抽搐,立即意识到很有可能是气管异物窒息。日常负责学校安全管理的他马上想到了“海姆立克”应急救援法,在他的施救下,一块骨头从女孩的喉咙里吐了出来,女孩得救了!
青岛五十八中高新学校姜琳:
用教育情怀书写援疆答卷
2020年9月,青岛市教育局首次派出14位教师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支教。作为青岛市首批援兵团支教教师领队,姜琳同青岛市援兵团教师一起,飞越鲁疆八千里山河,落地乌鲁木齐,开启为期一年的援兵团支教工作。
姜琳援疆前任职青岛市北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从教20年来,获青岛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读书工程”先进个人、“课后网”授课名师等市级荣誉称号,获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两节,连任两届市北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研究课题,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教学现场会进行经验交流。
援疆期间,姜琳任兵团第十二师中学语文教师,任教五年级语文课、书法课。基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实际,她积极推动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兵教兵、兵带兵,互助竞争与合作共赢学习模式,逐步点燃学习热情。一学年后,她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达标人数由接班时的85%提升到100%,优秀率由接班时的35%提升到78%,在同年级中树立了山东教育新标杆。
兵团第十二师中学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示范学校,校内有来600余名自喀什地区内初班学生,他们整体素质比较高,但是汉语知识比较匮乏。姜琳在学校民族团结“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中,同当地教师一样,与两位少数民族学生接亲,进教室、进宿舍,进食堂,每个周末与他们谈心,了解生活上的困难,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八千援疆路,最让姜琳牵挂的,是留守青岛的一双儿女。2020年12月16日,家中五岁半的小女儿因急性脓肿性阑尾穿孔住院手术。彼时,正值兵团学校期末复习。姜琳的爱人深知此阶段的重要性,他嘱咐姜琳:“期末复习期间,兵团的孩子,要比女儿,更需要你。孩子我自己照顾就可以了,你要安心在疆工作,不要向组织请假,要尽到援疆教师的职责。”每晚和小女儿视频连线时,懂事的她忍着高烧和剧痛,自始至终没有问一句“妈妈你什么时候能回来”。
2021年1月底,姜琳和援兵团教师一起返回山东,落地青岛当天,她就被医生确诊随时有极度贫血休克的可能,必须立即住院进行手术。按照医嘱,姜琳应该在手术后第50天在青岛进行复查,但考虑到要保证新学期正常开学,不耽误教学进度,她与医生商量后,在术后第30天,就带着厚厚的病例和核磁共振胶片,返回新疆,投入到了新学期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诠释教育援疆的大爱情怀,倾情绘好山东教育“援疆画卷”。
青岛市崂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王丽霞:
她为特教孩子倾注心血
在风景如画的崂山脚下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在这群孩子身边,有一位二十七年来一直陪伴着他们的教师。她,就是2021年青岛市“最美教师”、青岛市崂山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王丽霞。从怀有特教梦想的师范生,到“用满腔的爱为残障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的特教教师,王老师在特殊教育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二十七年,为残障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王丽霞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看到的情景:那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张大嘴拼命地模仿着她的口型,却只能发出刺耳的尖音。那一刻,她含着泪水告诉自己:只要一天不离开学校,她就会用千百倍的爱来呵护这群可怜的孩子,会尽自己所能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
学校的孩子因为离家较远需要住校。当别的孩子还依偎在妈妈怀里的时候,这些平均年龄只有六七岁的残障孩子就要学会自己吃饭、叠被、洗漱,适应自己一个人睡觉的生活。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晚上,王丽霞在宿舍里抱着、哄着那个刚满七岁的女孩。女孩因为第一次没有了妈妈的陪伴而一直哭着不肯离开她的怀抱,直到十点多才挂着泪水沉沉睡去。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母亲。
为了能多陪伴这些孩子,王丽霞在学校里一住就是四年,每天早晨,她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穿衣、叠被、洗脸、刷牙。中午,她一口一口地喂着那些自己不会吃饭的孩子。晚上,她在宿舍里抱着、哄着孩子们入睡,时不时给他们掖好被子。
女儿刚满四个月的时候,王丽霞带着女儿住到了学校。而她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她放心不下这帮孩子,住在学校里,她就可以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一些。晚上,为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发清楚一个简单的音节,她坐在教室里,面对面地让学生观察她的发音部位,一遍一遍地在学生耳边大声地拼读。出了教室,她才知道刚满四个月的女儿因为找妈妈哭得嗓子都哑了。
2003年,王丽霞被借调到实验小学任教。在那里,她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快乐得总也停不下小嘴的孩子。但是,每每这些乐趣拨动她心弦时,她总会想起她的那群聋孩子。那年的教师节,实验小学请来了特教学校的孩子。那一天,她又见到了那群和她朝夕相处了七年的孩子。当孩子们在舞台上又一次朗诵那首《感恩老师》,听着他们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喊出“老师,我们爱你”的时候,她不禁泪流满面。
青岛三十九中市北分校张海霞:
用情教书,用心育人
张海霞是青岛三十九中市北分校教师,她曾身怀六甲还依然坚持带操,期间因血糖低而晕倒;因学校教师紧缺,她在还有两月余产假时就回到学校,主动承担起了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对嗷嗷待哺的二宝的牵挂时时会拨动这位母亲的心弦,但也没有影响她的工作热情,她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一直是教师当中的佼佼者。
2020年的春节发生了疫情。她的丈夫是警察,一直封闭在单位里从事与外界零接触的工作。照顾上高一的老大、不到三岁的老二全部落在她的肩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还要开展线上教学,要进行教学直播;要带领同组的老师一起线上备课;要制作每天的练习,发送每天的学习视频,每天批改作业。于是,非常时期,她采用了非常办法。晚上十一点多,等老大、老二睡了,她也疲倦地睡了。然后凌晨三点的闹钟响起,她轻手轻脚地起床开始备课、录制教学视频等。
托底培优,是张海霞管理班级的基本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她走近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短板、弱项,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力促尖子生脱颖而出,努力让优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张海霞始终相信经过努力,每一个学生都会绽放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一个无私奉献的老师背后,也必有默默支持她的家属——张海霞的丈夫,堪为典范。有人笑说,那是学校的编外老师。有一次早晨升旗时,班里的一名贫困生因没吃早饭,头晕,站立不稳。她立刻安排学生把同学送回教室,一个电话就让丈夫送来了牛奶、点心。周末家访,丈夫抱着孩子,手里提着他单位刚发的冬训服,张海霞则提着一桶花生油、一袋子大米,走进了这名同学的家。
用情教书,用心育人,让学生幸福快乐,是她孜孜不倦地追求!“用勤劳得到孩子的认同,用耐心赢得家长的尊重。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便是她的人生信条!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张海霞在教育的路上不断前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