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刘兴诗:把徐霞客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孔子周游列国,张骞凿空丝路,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众多祖先用双脚写下伟大的传奇——但很多旅游爱好者也许并不知道,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的“中国旅游日”,源于《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癸丑之三月晦,即是公元1613年5月19日,以此为起点,徐霞客历经三十余年的行走,与自然为伍,以实证为言,著成现存六十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使我国地理学进入了近代地理学的新阶段,还流传到海外,成为世界看中国的一双眼睛。

到了2017年,四川成都,一个叫刘兴诗的地质学家、科普作家开始动笔,要创作一部让孩子也能看懂的《徐霞客游记》,此时他已经87岁。他出生于1931年,那时候的祖国积贫积弱,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他成为抗战难童,辗转流离,直至考入北京大学。他立志发现矿藏,为人民造福,遂专修地质学,对考古学、环境生态学也有很高的造诣。

为了给新成立的共和国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他像徐霞客那样考察山水,记录田野,一晃就是50多年。“我要把徐霞客介绍给我们的孩子,因为徐霞客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偶像,也代表着我们中国人可贵的实践精神、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经过3年多的创作,在刘兴诗老人90岁的时候,这部书终于完成了。2020年6月,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少年读徐霞客游记》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对《徐霞客游记》解读的人文性、科学性、儿童化的有机统一。

把故事讲给孩子听

万历三十六年(1608),徐霞客戴着妈妈给他做的“远游冠”,踏上了漫长的旅途。他这一走,就是30年;他这一走,走过了我国现在20余个省、市和自治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被誉为“千古奇人”;他这一走,留下了60万字的大作——《徐霞客游记》,该书被誉为“千古奇书”。

书中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河湖水系、岩洞构成、江河起源、山川走向等地理知识。《徐霞客游记》不仅是我国地理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尽管如此,但《徐霞客游记》除了研究者,真正读完的人不多。究其原因,篇幅太长、文言难读、专有名词难懂是导致读者望而却步的“三座大山”。成年人都难读,更不用说孩子们了。

刘兴诗——这位九十岁高龄的地质学教授,为了让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这部书,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了解祖国的山川风貌,他花费多年心血,结合徐霞客的人生经历,将《徐霞客游记》用浅显、活泼、生动、富有知识含量的语言讲述出来,形成了“少年读徐霞客游记”三部曲——《出发,徐霞客!》《山川河流会说话》《日记里的大自然》。

这套书读来,仿佛一位慈祥的爷爷在给孩子讲故事、讲地理,听得人如痴如醉,仿佛回到千百年之前,与徐霞客一起游山水,学知识,看天下。

这是一部成长励志之书。现在的人都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部本书就是结合徐霞客的人生传奇和旅行经历,通过讲地理、说故事的方式,反映了中国人心中的伟大志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告诉孩子们:人生的路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这是一部地理启蒙之书。徐霞客是大好河山的探索者和记录者。这部书借由《徐霞客游记》中出现的大山大河、岩石洞穴、风土人情、河川水脉,简要刻画了我国的地理形势、水文特点和气候特点,就一些关键的地理知识点进行科普解读,是孩子们了解中国地理形势的启蒙读物。

这是一部文学提升之书。《徐霞客游记》是一部文笔生动的山水笔记,描写优美,部分情节入选部编本语文教材。《少年读徐霞客游记》穿插部分原文,评注结合,让读者充分领略《徐霞客游记》这部名著的魅力。

立大志,博风物,知天下。正如刘兴诗在《前言》中所说,“徐霞客万里远征的壮举,还有为大好河山立传的雄心壮志,时刻激励着我,让我对人生、对世界有更美好的期许!”

一部中国地理的百科启蒙之书

今天,许多观众了解徐霞客,源于中学课本中的《游天台山日记》和《游雁宕山日记》等篇目。他写的游记,不仅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更是地理学上的珍贵文献。根据今人的研究,徐霞客对岩溶地貌(今人称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对我国水道源流的考察,均超越前人,尤其是徐霞客对中国南方、西南地区广大岩溶地貌的考察和记述,比欧洲早了130多年。但现在的小读者对此却知之甚少。

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古代一直注重以社会要求为特征的地理学研究,绝少对地理现象、规律、要素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得《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的成就被无意中忽视了;二是一些创作者没有把《徐霞客游记》具备的地理启蒙价值发掘出来,缺少讲好徐霞客的“旅行故事”的方式和方法。

《少年读徐霞客游记》是个三部曲,第一部《出发,徐霞客》重点交代了徐霞客的生长环境、家人的情况、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背景,为徐霞客的“出发”做了足够的铺垫,第二部《山川河流会说话》、第三部《日记里的大自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他所到各地的地质地貌、风俗人情等等,进行了详细、丰富、准确的描述和记载。

《少年读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刘兴诗可以说是“当代徐霞客”。他曾进行过大量的地质勘测和考察工作,又受过北大传统文化的教育,能精确、生动、系统地讲述《徐霞客游记》中的地质发现,用糅合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揭示其成因,将原著中对独特地理现象的感喟惊叹之辞进行浅显生动的科技解读,其间的运用转化之功可谓炉火纯青。“为什么湖泊生在山顶上”“四百年前真的有老虎吗”“五更天现象之谜”“会吸水的大象”“是谁种下了黄山松”“好个腾越州,十山九无头”……这些趣味盎然的标题设计,大大吸引了小读者对地理学的兴趣。所以这套书在总体上是一部言说中国地理的百科启蒙之书。

文化、教育和科学所释放的合力

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行和读书结合在一起的文化传统,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重视“知行合一”。可以说徐霞客是幸运的,种种有利的条件汇集在他身上,帮助他完成了这一愿望。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囿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人要满足自己或者下一代子女的出游愿望,难度是相当大的。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以观察、学习沿途地理、风俗、民情为主题的“研学旅游”逐渐兴起,并被社会各方高度认可。

国务院在2013年也提出了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国民休闲旅游纲要》)的要求。徐霞客作为“知行合一”的典范,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正实践者。关注徐霞客,了解徐霞客和他的作品,是社会高质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内在需求,是文化、旅游和国民教育相互融合释放出来的合力。

由此,《少年读徐霞客游记》承载的主题不止于单纯的文学提升或者地理启蒙,它还有对知行精神的鼓励、根据徐霞客的记载可复述的旅行资源(路线和景观)以及寄寓在秀美风光下的审美追求和家国精神。

这三百多年来,一代代的学者们勘测大地、丈量山河,研究的工具和手段日新月异。但是不变的,是我们中国学人求实探索的精神和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我们应该在新的时代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描绘更壮丽的山河。

作者在书中曾引用辛弃疾的词呼吁孩子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和400多年前徐霞客从海宁出发踏上旅行之路时的所见所感如出一辙:“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总而言之,《少年读徐霞客游记》的出版和畅销,反映了一个多种内容要素相结合才能给孩子讲好中华文化的出版现象。它用最新的视角诠释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开创精神、科学精神,鼓舞小读者追寻文化名人的遗踪或参与具体可感的文化活动,让《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  记者 于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