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5年上半年青岛市银行业保险业整体发展情况。
青岛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丰朝晖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青岛银行业保险业总体运行稳健。截至6月末,青岛银行业贷款余额3.3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27亿元,同比多增240.5亿元,增速6.36%;存款余额2.8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17亿元,同比多增807.5亿元,增速6.42%。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52亿元,同比增长8.31%,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累计赔付支出1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66%,新增风险保障金额94.15万亿元,保险资金在青运用规模860亿元,同比增长23.4%,持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在金融业稳健运行的基础上,青岛金融监管局以制度创新激发金融活力,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为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决策部署,青岛金融监管局制定出台了《“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年”工作方案》,创新提出“365”工作要求,打造“蓝海金链”海洋金融、“外贸融通”外贸金融、“科创金擎”科技金融三大特色金融品牌;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消费金融、风险防控六大重点任务;优化差异化监管、智能化监管等五种监管方式。丰朝晖表示,该方案旨在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构建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通过系统化的工作部署,将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青岛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政策引领精准发力,重点领域支持持续加强
今年以来,青岛金融监管局聚焦消费、房地产、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市个人消费贷款、绿色信贷等多项指标实现显著增长,重点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消费金融领域,印发《关于开展“强服务 助消费”专项行动的通知》,围绕金融支持以旧换新、提升绿色消费、下沉普惠消费市场等领域明确15条金融支持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数字、绿色、智能、养老、普惠等新型消费场景“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截至6月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89亿元,超过序时目标进度。
在房地产金融方面,联合多部门出台15条增量政策,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商改住"项目纳入“白名单”予以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项贷款产品和服务模式,为住房“以旧换新”提供配套金融支持。
在绿色金融方面,联合多部门印发指导意见,围绕扩大绿色投融资市场规模、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开展绿色金融先行探索、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措施、强化绿色金融组织保障等5方面提出16项政策举措。截至6月末,辖区绿色贷款余额5923.83亿元,较年初增加785.16亿元,增幅15.28%。
在特色产业方面,在海洋金融领域出台专项指导意见,牵头印发《关于青岛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设立海洋特色金融机构,建立涉海企业项目清单并开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在稳外贸方面,联合多部门推出支持措施,实现2.64万户外贸企业全覆盖走访,优化出口信保服务,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做实两项机制,着力解决重点领域融资难题
青岛金融监管局通过建立完善两项重点机制,有效破解了房地产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取得显著成效。
做优做强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创新实施“1+2+2”专项系列行动:“1”即开展“疑难项目破冰”攻坚行动,成功修复20个疑难项目进入“白名单”,修复项目数位居全省首位;第一个“2”即推进“保交房融资缺口项目”和“未放款白名单项目”两个清零行动,实现融资缺口项目全面清零,审核类“白名单”项目全部审批、全部放款;第二个“2”即实施“保交房收尾”和“扩围增效回头看”两项专题行动,支持3.8万套房屋建设交付。截至目前,青岛市共有“白名单”项目316个,授信金额2098亿元,放款金额1518亿元,审批放款率100%,在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授信总额居第十位。
做深做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联合多部门开展“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推进月”活动,推出五大专项行动。创新搭建线上“金融产品超市”,设立309个“金融服务驿站”,开通专项热线和融资专区,形成“党报搭桥、机构应答、监管推进”的服务新模式。上半年累计走访小微企业26.72万户,发放贷款5.42万户、金额2789亿元,小微企业协调机制项下贷款利率为3.38%,持续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小微无还本续贷金额441.64亿元,同比增长65.8%。
用好两项试点,科技金融发展质效双提升
青岛金融监管局积极推动两项国家级金融创新试点落地见效,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两项试点已带动近200亿元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方面,青岛把握试点政策先机,推动建立一致行动决策、标准化规范化决策、资金出资承诺、项目储备等四项机制,实现五家AIC基金签约落地全覆盖。目前全市已签约8只基金,意向总金额达152.2亿元,其中农银投资、工银投资完成2只基金注册,总规模32.2亿元。山东省首个项目已落地青岛,投资0.8亿元支持智能驾驶仓芯片研发。
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成效同样显著。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试点政策发布一周内,青岛即落地全国首批两单试点业务,落地效率位居全国第二。通过“青融通”平台、科技特派员团队和“科技会客厅”等线上线下渠道,对近9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并购融资需求摸排,提供定制化服务。截至6月末,已完成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授信13笔,合计46.11亿元;其中放款11笔,合计25.01亿元。
青岛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两项试点的快速落地,有效拓宽了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未来将持续优化服务机制,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擦亮“四张名片”,全面筑牢强监管严监管要求
今年以来,青岛金融监管局通过擦亮“四张监管名片”,全面强化金融监管效能,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
在制度机制建设方面,创新建立“三公六清”市场准入标准,开发银行保险机构分布电子地图系统,动态监测网点布局,精准指导27个网点迁址,推动21个低效网点终止营业。开展保险中介市场清虚提质行动,对辖区384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进行全覆盖检查,推动15家机构有序退出市场。
科技赋能监管取得新突破。出台智能化监管三年行动纲要,打造“新质智能检查实验室”,通过科技赋能强化穿透式监管,今年已完成21个“揭榜挂帅”项目立项。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青岛市重点建设类项目授信支持情况监测体系,指导银行机构给予精准支持。
执法问责力度持续加大。完善行政处罚规则,行政处罚统一裁量标准,重点查处“关键人”“关键事”“关键行为”,关注“实质性风险”,加大对违法行为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将处罚案例纳入对银行保险机构高管人员的合规培训,2025年以来已覆盖200余人;通过案例教育,引导金融机构高管进一步明确合规边界,提升合规经营意识,取得积极成效。
持续深化非法金融活动治理工作。联合青岛市委金融办推动成立青岛市防非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并联合多部门构建“全链条”打击模式。综合公安、检察、行业多源数据,依托青岛市打击保险诈骗犯罪中心,运用大数据技术建模分析,有效锁定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线索。与公安检察机关联动建立“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实现案件线索双向移送和联合惩戒。同时,联合公安机关开展保险诈骗典型案例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公众识诈防诈反诈意识。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菁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