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高质量发展区市行|西海岸新区:涌动澎湃动力

“黄岛在黄庵北,有岛之名,实为平冈。潮来则四面皆水,潮落则徒步可入。其北可暂尔避风,不可久泊。”《增修胶志》记载,因为“潮汐薄岸,地极泻卤”,远望呈一片土石赭黄色,故称黄岛。

相传6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并在后来孕育了灿烂的琅琊文化。琅琊台、齐长城和马濠运河等古文化遗址,默默讲述着一段段遥远的历史。刻有“徐福东渡起航处”的石碑,就立在距离琅琊台不远的琅琊港内,相传徐福东渡日本就是从这里出发的。这不仅是一片文化之地,更在几千年前就埋下了开放的种子。

因为胶州湾的天然阻隔,地处西岸的黄岛与东岸的青岛遥相呼应,多年来曾“青黄不接”。桥隧开通后,西海岸才算是补齐了发展的最大一块短板。

2011年,青岛胶州湾隧道和青岛胶州湾大桥开通,迈入“同城时代”;2012年,胶南市并入黄岛区,区域版图扩大;2014年,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深度军民融合、全面经略海洋、建设美丽新区”,成为新区发展的新目标,也让其有了借势腾飞的新契机。

如今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是青岛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不仅因为它顶着国家级新区的光环,有着世界级的港口,同时还是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所在地,更因为它的开放创新理念、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以及海洋特色。

2019年,西海岸新区完成GDP3554.4亿元。在青岛各区市的GDP排名中,西海岸新区遥遥领先,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山东省内,这一数字超过了九个地级市。在国家级新区的GDP排名中,青岛西海岸新区也稳居“第一阵营”。

不断掀起的海洋浪潮

涌动的浪潮从不停歇。

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海岸线282公里的西海岸,是当年青岛“西进北上”城市发展思路的重要一环。这里沿海分布着23处港湾、42座岛屿,有着海、滩、岛、湾浑然一体的美丽景色。

海洋,是西海岸的特色。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龙头在青岛,而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就在西海岸。

从“再造一个新青岛”的豪迈,到国家级新区落地,再到城市区域发展的引领者,西海岸新区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海洋,更得益于海洋。

从2013年到2018年,西海岸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由491亿元增至1182亿元,年均增长20%,五年实现了翻倍增长,海洋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1.8%增至33.6%,年均增长2%,占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36%。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承接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更加注重经略海洋,为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积极作用。”在获批伊始,西海岸新区就肩负起了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的历史使命。

这些年,在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篇文章上,西海岸下足了功夫,也干出了成绩。

2015年7月4日,世界最大40万吨矿船“远卓海”轮靠泊董家口矿石码头,青岛港率先成为国内具备40万吨散货船直靠能力的码头;2017年5月11日,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西海岸新区的前湾港区成功投产;2018年12月,董家口港30万吨原油码头二期工程奠基开建。

有人说,一个城市的港口有多大,城市就有多大;港口有多强,城市就有多强。如今,前湾港和董家口港两个国际深水大港已跻身世界超级大港的行列,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也已成长为世界级产业基地。这里聚集了10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工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形成了以造船为龙头、船舶配套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有了国内海工行业最完整的一条产业链。船舶海工也成为西海岸新区的四大产业集群之一。

青岛西海岸新区相关负责人曾说:“新区五年来,深远海保障能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建成了可以停靠世界上最大船舶的董家口码头、科考船舶基地,有世界一流的船舶海工建设基地,现在已经成为国家走向深远海战略保障的战略支点。”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对西海岸更是如此。“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统筹”,这是西海岸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也是其打开新旧动能转换大门的一把钥匙。

改革孕育新动能

2020年2月27日,青岛隆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人员与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远程视频,用了不到1小时,就完成了营业执照的电子化系统登记审批。

据悉,该中心是在山东自贸区获批后,为推动“一证‘照’通”等试点改革,加速行政审批而成立的。所谓的“一证‘照’通”,就是把过去一个行业多个审批事项的证照,整合到一张登记证或一张营业执照上,申办人只需提交一套材料,即可获得一张整合全部许可证信息的法人单位登记证或营业执照,从根本上解决了“准入不准营”问题,这又是西海岸在全国的首创。

这些年,西海岸首创的改革举措不胜枚举。全国首创审批监管执法一体化平台、创新实施投资大会战集中审批、推行“模拟审批”、取消施工图审查、实现“拿地即开工”、实行告知承诺、“网上中介超市”等一批改革举措,走在了山东和全国的前列,许多举措都是全国首创、率先开展。

“我们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终极目标就是打造国家政务服务改革创新示范区,更好地为企业群众服务。”青岛西海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胡英说。

疫情期间,为保证项目复工复产,青岛西海岸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对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用地许可至竣工验收,进行了全流程再优化,确保全过程审批时间控制在80天,让项目能按时开工投产。网上审批、材料双向免费邮寄等“不见面审批”,优化了项目审批流程,确保了疫情期间重大项目的正常推进。

审批的提速,加速了项目的落地和开工。不断推陈出新的改革举措,则为新区经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进入2020年,西海岸招商引资力度不减。2月7日,西海岸新区举办“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重点项目“网上签约”仪式,总投资105亿元的12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3月27日,总投资381亿元的18个金融项目落户西海岸;4月15日,涵盖健康食品、智慧农业等领域、总投资50亿元的7个重点项目云签约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助力新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建设。

截至2020年3月,青岛共推动网上签约重点项目197个,总投资2690.3亿元。其中西海岸新区签约29个,总投资额946.4亿元,领跑其他区市。而在去年新区获批五周年前后,就已累计引进重点项目1579个,总投资1.18万亿元,其中总投资过百亿元项目18个,总投资过五百亿元项目3个。引进西门子、马士基、庞巴迪、蒂森克虏伯、拜耳、大唐新能源等世界500强项目46个,其中外资项目18个,内资项目32个。

“项目是实实在在的经济,经济是实实在在的项目;抓项目就是抓新的增长点,就是培育新动能。”新区建设者们还牢记另一句话,新区的特质是‘新’、动力是“‘试’,先行先试是新区最大优势、最大动力。按部就班不可能开辟新局,循规蹈矩换不来发展新貌。新区的发展必须要靠改革和创新来突破。”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也是这些年新区发展的动力所在。

产业由“重”到“轻”

2020年一季度,虽受疫情冲击,但西海岸新区的外贸还是展现了强劲韧性。一季度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75.1亿元,同比增长2.7%,进出口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高出9.1、6.3和3.1个百分点。3月份,西海岸新区进出口总额为113.3亿元,同比增长23%,环比增长86%。

外贸的稳定表现,只是这些年西海岸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还是人才引进、产业结构优化,西海岸的成绩有目共睹。

桥隧的开通,给新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断落户的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彰显了新区的潜力和吸引力;知名高校纷至沓来,人才优惠政策陆续推出,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从“重”到“轻”,形成了一条条完整的产业链。

船舶海工、家电电子、汽车、橡胶是西海岸新区的四大产业集群,总产值占据了青岛市的“半壁江山”,家电电子产业基地更是青岛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区。从过去的大炼油,到现在的智能家电、集成电路、石化、海工装备,制造业一直是西海岸新区的优势。如今的西海岸,正在变得更轻盈。

改造提升航运物流、船舶海工、家电电子等六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生物、通用航空等十大新兴产业,倾力培育影视文化、军民融合等六大特色产业的“616”产业体系,就是为了优化“旧引擎”,构建“新引擎”,明晰“路线图”。

以特色为本的乡村振兴,也幻化出了“千面西海岸”。“画艺小镇”张家楼、“茶韵小镇”海青、“蓝莓小镇”宝山、“丝路小镇”琅琊、“休闲小镇”藏南、“港口小镇”泊里、“电商小镇”大场、“菇香小镇”大村、“园艺小镇”六汪、“智纺小镇”王台、“飨羊小镇”胶河、“高铁小镇”铁山等12个特色小镇,让西海岸的乡村振兴走上了特色之路。

高质量发展,是“质”和“量”的结合,要重“量”,更要重“质”。是要“从关注经济规模和增长过程,转向关注增长的结果和增长的效益;从关注经济增长一个维度,转向关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从片面重视高增长产业,转向关注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关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转向关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要素优化配置;从关注GDP,转向关注以人民为中心的各项制度安排和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2019年9月印发第一批涉及先进制造业、现代金融、现代商务等7个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后,西海岸新区又在今年修订完成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关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系列政策(第二批)》,涉及养老、医疗健康、文化创意和体育、旅游等4个产业的41条内容,为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2019年西海岸新区完成的3554.4亿元的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6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355.6亿元,下降1.1%;第三产业增加值2120.2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1:38.14:59.65。

新旧动能转换,让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变得“轻重适宜”。

四张名片

《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环太平洋2》《一出好戏》等影片的热映,让更多人知道了东方影都,也认识了西海岸新区。为了打造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新区投资建设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园,配备了高标准的摄影棚和置景车间;青岛市出台了《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了总额50亿元的影视产业发展资金。近日,西海岸新区出台了《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发布八条新政,在鼓励影视企业集聚发展、支持影视重点项目建设、鼓励优秀影视作品创作生产、支持举办影视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影视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鼓励金融支持影视产业、支持打造优质服务环境等方面,打造影视产业集群,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影视之都”是西海岸着力打造的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新区还有另外三张名片“啤酒之城”音乐之岛”会展之滨”。“ “

2015年,青岛国际啤酒节落户西海岸。这让原本有些沉寂的啤酒节,重新找到了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新舞台。大海、音乐、夏天、啤酒,给西海岸带去了热度,更带去了经济产值。“不一样的啤酒节”,孕育了“不一样的啤酒文化”。

2017年,全球最大青年交响乐交流平台——欧盟青年音乐节在西海岸新区举办;2018年,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建成运营,是当时东北亚区域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滨海博览城。德国门德尔松钢琴国际比赛、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世界海洋大会、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等的举办和落户,不断擦亮了音乐和会展的新区名片。

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在西海岸新区落户。自201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青岛理工大学新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科教园、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青岛滨海学院珠山校区、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山东艺术学院电影艺术产学研基地等相继开工。三年里,西海岸新区引进了十余所知名高校,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城。

高校和人才,是科技资源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是区域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区域软实力强弱的展现。

高质量是“质”和“量”的结合,也是“软”和“硬”的并行,这样的新区才更有张力,才更汹涌、更澎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