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家韩国独资企业,能在2月10日顺利复工,离不开城阳区和流亭街道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谈起企业在短时间内复工复产,青岛迪世亚制钢有限公司负责人激动不已。该企业位于城阳流亭街道空港工业园,企业员工有330余人,复工首日有116人回到工作岗位,目前已全面复工复产。3月1日,记者从城阳区获悉,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流亭街道打好外资企业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组合拳”,一方面健全完善外企疫情防控管理体系,实行人员动态健康监测,另一方面“点对点”解决企业诉求助力复工复产。目前,街道50家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已全部复工。复工外资企业总职工11034人,已返岗8716人,返岗率达79%。
图为青岛迪世亚制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动态健康监测 做好企业疫情防控
为尽快协助辖区企业复工复产,流亭街道第一时间成立复工复产工作专班,组建七大行业组,制定《流亭街道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分行业对全街道外资企业复工事宜进行全面部署和指导,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复工这个核心,及时跟进企业复工进度,带动上下游全产业链复工复产,确保备案质量、效率“两不误”。同时成立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外籍人士工作专班,招募外语志愿者,打造外籍返青人员动态数据库,实时掌握外籍返青人员信息,做好政策解答等相关工作。
为了更好地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流亭街道建立外企各行业“1对N”微信群,及时发放明白纸、员工防护手册等材料,实现答疑解惑、信息提报“一网通办”;实施日报告制度,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精准掌握复工企业每日动态。近日,按照相关要求,街道第一时间向各社区、商住小区、外资企业印发中英、中日、中韩互译《告知书》,在街道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致外籍友人一封信》,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告知外籍返青人员做好自我防护,自觉配合社区和企业做好管理工作。
图为盈凡电气产品(青岛)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忙碌。
流亭街道健全完善外资企业疫情防控管理体系,对外企返岗员工实行动态健康监测,建立“一人一档”台账;做好口罩、测温仪等物资保障,设立企业测温点或临时隔离室,加强厂区全面消杀;实行厂区封闭管理,加强防护知识全员培训制度。为把好外企安全生产关,街道统筹应急管理、企业服务等部门人员力量,组建10个现场核查组,聘请20名专家进行专业“会诊”。同时加强监督检查,不定期抽查复工外资企业,采取加强指导、靠前服务、专家帮扶等措施督促复工外资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为全面掌握外企外籍人员返青情况,近期,流亭街道安排4名机关干部常驻机场,配备两辆专车,实时掌握航班班次,摸排登记辖区外企外籍返青人员信息,提供高效筛查、严格检测、实时登记、专车送达等“一站式、链条化”服务。建立街道、社区、企业三级联防联控和服务机制,为外企外籍员工提供专人对接服务,抽调社区专门力量与外籍人员建立专属微信群,做好日常沟通、体温报告、收集反馈诉求等工作。加强社区、厂外公寓与企业的密切配合,对外企外来返青人员实行特殊通行标记“红卡”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复工企业、员工“双承诺”,畅通员工通勤便利,恢复企业复工生产力。
“点对点”包联 及时解决企业诉求
“在员工无法按期复工,防疫物资缺乏,进出口业务无法正常进行的关键时刻,流亭街道办事处及时组织企业进行了座谈,了解企业的难题,对防疫物资采购、员工返岗交通、社区人员进出、进出口业务等方面都给予了积极的协调和帮助。”青岛迪世亚制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道。
“复工初期,部分员工出入不便,造成车间人员紧张,我们将问题反映给街道后,街道积极协调,帮助员工尽快回到工作岗位。”盈凡电气产品(青岛)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道。
疫情期间,辖区内的多家外资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青岛阿莫泰克有限公司、IFE-威奥轨道车辆门系统(青岛)有限公司等8家外资企业存在用工不足的问题;青岛大门铸造有限公司、青岛奔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7家外资企业存在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圣戈班舒热佳特殊镀膜(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天时油气装备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近10家企业反映物流未能完全恢复,影响了原材料的采购和订单及时交付。
为及时解决企业诉求,流亭街道建立机关干部“点对点”包联企业工作模式,发动机关干部“点对点”下沉企业,提供“一键呼叫”、上门指导、宣传政策、倾听诉求、解难题等“贴心化”服务。面对外资企业防疫物资不足、人员短缺、资金紧张和各类境外招商活动延期、取消的困境,机关干部及时反馈汇总,街道领导和复产工作专班及时跟踪解决。同时,由街道疫情防控和专家咨询组牵头,安排5名医务人员向部分外资企业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围绕企业医疗需求、物资保障、防控知识等问题,提供专业解答并协助解决。
目前,街道已累计帮助30家外资企业协调口罩2.6万余个,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员工入住问题100余次,帮助外资企业实现物流外包10余次,协调恢复产业链10余次。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林红 通讯员 张潇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