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拥迎远客,开放之城聚宾朋。11月20日,以“智联欧亚、质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欧企业家青岛论坛在海天大酒店举办。在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2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外政商学界嘉宾齐聚黄海之滨,于全球经济变革的迷雾中,勾勒出中欧合作的清晰航向。这场连续七年扎根青岛的论坛,已从行业交流平台成长为中欧互信合作的“硬核桥梁”,更让青岛这座开放之城,成为中欧携手共赢的重要坐标。

时代命题下的中欧共鸣:变局中的合作必然
当前,全球经济正步入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革”时代,地缘政治风云变幻与产业变革浪潮交织,而中欧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双方合作走向对世界经济格局具有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智联欧亚、质创未来”论坛主题设定,精准回应时代命题,既契合中欧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的共同诉求,也彰显了青岛作为“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城市,主动链接欧亚、促进国际合作的责任担当。“尽管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但中欧经济深度互补的内在需求从未改变。”中外企业家联合会联席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论坛开幕式上的观点,道出了全场嘉宾的共识。
经贸数据为这份“必然”提供了坚实注脚。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较建交之初增长超300倍,如今双方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人文交流的升温更夯实了合作根基,中国对24个欧盟成员国实施的单方面免签政策成效显著,2024年欧洲人士来华数量同比增长1200%,民心相通为经贸合作注入持久动力。

企业的选择最具说服力。“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执行副总裁冷炎的表态,代表了众多欧洲企业的心声。2024年,梅赛德斯-奔驰宣布与中国合作伙伴在华投资超140亿元,进一步丰富本土化产品阵容;大众汽车投资小鹏汽车、西门子深度参与中国产业升级,中欧企业正以优势互补开拓新局。
“我们见证了中国市场的成长,更坚信这里的发展潜力。”深耕中国30年的思科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黄志明坦言,过去十年间,思科已帮助数百家中国企业出海建立全球布局,“现在,我们希望与中国企业携手,在全球市场继续开拓创新业务。”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姿态,印证了开放共赢仍是全球商界的主流共识。
开放沃土上的合作范本:青岛为何成为优选
当中欧合作的时代命题摆在面前,青岛以“经济硬实力+开放软实力+制度保障力”的三重优势,给出了“为何选择这里”的清晰答案。从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坚实基底,到海陆联动的开放通道,再到上合示范区的制度创新,青岛正以全方位开放姿态,为中欧合作搭建起高效务实的合作平台。

经济实力与产业基础是合作的底气。2024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16719.46亿元,居中国城市第13位。作为中国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青岛在智能家电、仪器仪表等4个行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领域,在《全球创新指数2024》报告中,青岛跻身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20位,集聚了全国30%的海洋高端人才、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领跑技术,均居全国第一。
开放基因是合作的纽带。1984年,青岛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踏上扩大开放的起跑线。此后,开放的青岛一路高歌猛进:1986年被列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跻身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列。截至2025年5月,青岛已吸引179家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投资412个项目。凭借全球第四大货物吞吐港和第五大集装箱吞吐港的枢纽优势,青岛港与中欧班列共同织就了贯通亚欧的物流网络,为开放合作提供了硬核支撑。2024年,青岛与欧洲贸易额达1826.8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0.1%;欧洲在青累计投资项目1732个,实际使用外资64.1亿美元,仅2025年前三季度新设企业就达81家。多年来,雀巢、阿斯利康等欧洲企业不断加码投资青岛,海尔、海信等青岛企业持续深耕欧洲,形成双向互赢的格局。

在企业眼中,青岛区位与产业优势具有独特的合作价值。“青岛地处‘一带一路’海陆十字交汇要地,凭借海陆空铁四港联动优势,已成为跨国企业在华投资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昕伟表示。三峡集团与青岛的合作正是典型范例——其在青岛的深远海项目已成为中欧海洋合作的重要载体,“我们将以海洋能源开发为起点,联合一流科研机构,建设开放的深远海研究平台,打造高效能合作共同体。”
制度型开放让合作有了更为坚实的保障。上合示范区作为全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国际公共产品,已构建“1+4”产业出海矩阵,中欧班列通达23个国家54个城市。“这里的‘上合工具箱’服务体系,能为企业拓展欧洲及‘一带一路’市场提供全方位支撑。”上合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宋小杰的推介,让不少欧洲企业家眼前一亮,这让青岛的合作保障力更加具象化、可感知。
价值引领中的责任共担:ESG成为合作新纽带
在中欧合作的价值维度中,企业社会责任与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已从“加分项”变为“必修课”。论坛同期举办的“企业社会责任与ESG创新实践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外嘉宾达成共识:ESG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中欧跨越标准差异、构建信任纽带的共同语言。

“ESG正在从‘有没有’转向‘真不真、准不准、用不用’的深水区,数字技术是破局关键。”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的观点直指核心。他提出的“共建欧亚ESG数字孪生平台”倡议,与青岛的产业优势高度契合——青岛国资国企已将ESG融入发展血脉,2024年市属企业在城市更新中贡献超六成力量,青岛能源集团完成山东最大“煤改气”项目,年减碳85万吨;青岛地铁运营的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能耗降低7%,年节电6000万度。
中欧企业的实践形成鲜明呼应。欧洲企业以标准引领见长,中国企业凭场景创新突围。思科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黄志明分享企业ESG答卷:思科全球89%用电来自绿电,最新路由设备能耗降低65%却性能翻倍。青岛本土企业则展现“责任+产业”的融合智慧,青啤集团建成全球食品饮料行业首个“可持续灯塔工厂”,首创啤酒废水协同处理技术,累计减碳8.1万吨,25家工厂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特来电构建的智能充电网,累计碳减排超5700万吨,其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建筑”成为行业标杆。

青岛以制度创新推动ESG落地。《青岛市国资国企社会责任报告(2024)》的发布,系统呈现了市属企业在科技攻关、绿色转型、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责任成果;而《共同推进地方国有企业在新时代以更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行动倡议》的发起,更凝聚起多省市国资力量。
新赛道上的合作升级:数字绿色蓝色共绘新篇
如果说时代共鸣是前提,青岛实践是基础,那么聚焦新赛道的合作升级,则是本次论坛指向的未来方向。论坛上,“数字、蓝色、绿色”成为嘉宾热议的高频词,也勾勒出中欧合作的新蓝图。
绿色转型与数字经济是合作的核心赛道。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在5G通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欧洲在绿色技术、数字经济领域优势突出,双方合作潜力巨大。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原副主任姚坚提出,可借助青岛工业互联网之都优势,与欧洲工业4.0技术深度融合,在装备远程运维、数字孪生等领域联合研发。

“海洋经济是青岛最大的优势,也是中欧合作最具活力的方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王昕伟表示,三峡集团已在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开展清洁能源业务,总装机容量近10G瓦,“我们倡议以青岛为基点,深化中欧在海洋能源开发、深远海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青岛在海洋医药领域的突破更具吸引力,全球16个已上市海洋创新药物中,青岛占据2个,为中欧生物医药合作打开空间。
企业早已开始行动。梅赛德斯-奔驰计划未来发布30余款新产品,其中7款为中国专属产品;思科聚焦“AI赋能安全出海”,为中欧企业跨境协作提供技术支撑;广药集团旗下华佗再造丸等产品已成功进入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广药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陈杰辉明确表示:“希望与青岛在海洋医药、合成生物等领域加强合作”。“全球化与全球合作的趋势不可逆转。”龙永图在总结中强调,青岛在智能制造、绿色科技、海洋经济等领域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中欧合作的理想之地。

站在中欧建交50周年的历史节点,这场论坛不仅是一次经贸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合作信心的传递。当欧亚大陆的智慧在青岛交汇,当绿色与数字的动能在此聚合,青岛正锚定中欧合作的新坐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