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是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区域经济韧性的核心支撑。青岛以梯度培育为抓手,通过政策创新精准赋能、企业实践深耕细作、集群效应持续释放,构建起从创新型中小企业“种子”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尖子”的完整成长生态。截至目前,青岛创新型中小企业达5510 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216家,三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用实践书写了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青岛答卷”。
政策创新:构建全周期赋能的制度生态
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既需要自身苦练内功,更需要政策精准滴灌。青岛打破传统政策支持模式,构建起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全链条、多层次、精准化”政策体系,为企业从萌芽到壮大提供系统性保障。
顶层设计上,青岛立足“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确立“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理念,建立“创新型—专精特新 —‘小巨人’”梯度培育库,通过涉企数据共享实现优质企业主动发现与动态管理。这种分层分类的培育机制,既扩大了培育基座,又确保了扶持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让每一层级的企业都能获得适配的成长支持。
政策供给上,青岛优化涵盖财税支持、用能保障、土地供应、人才引育、金融服务等全要素的政策工具箱。2021年以来扶持企业近3000家,拨付奖补资金约12亿元,通过真金白银的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人才保障方面,实施“未来之星”新锐人才计划,推行专精特新企业职称申报举荐制,为企业破解高端人才短缺难题。金融服务领域,建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白名单机制,将117家专精特新企业纳入支持范围,打通融资堵点。
服务生态上,青岛创新设立“民企时间”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针对“小巨人”企业提供定制化赋能服务,涵盖人才培训、质量诊断、管理咨询等多个维度。通过“青岛政策通”平台升级改造,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并与“鲁惠通”建立双向数据共享,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企业。这种“政策找企业”的服务模式,彻底打通了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让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搞创新、谋发展。
企业实践:坚守专业化深耕的成长路径
政策的阳光雨露,最终要通过企业的实践转化为发展动能。青岛的专精特新企业始终坚守“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方向,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以技术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成长之路。
在传统制造业领域,青岛万成锚链的转型之路极具代表性。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企业,曾因产品定位低端遭遇生存危机,一笔外贸订单的60万元亏损让企业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此后,企业锚定高端化、国际化方向,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聚焦“超高温、低温、高强度、低辐射”等关键技术攻关,将网箱养殖锚链的使用寿命从5至10年提升至15年以上,成功打入挪威等高端市场。如今,万成锚链的产品出口全球80多个国家,在海洋工程、海上风电等领域市场份额位居前列,从一家小型制造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用实践证明传统产业同样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迭代升级。
在新兴产业领域,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令人瞩目。作为智能水下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罗博飞12年来专注水下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掌握了高稳定航行姿态控制、高水压动静密封等多项核心技术,研发出10余款水下机器人、20余款水下摄像机和200余套海洋物联网解决方案。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洋生态修复、深远海养殖等领域,深度参与了曹妃甸海草床、涠洲岛珊瑚礁等国家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水下光学板块做到全国第一。正是这种“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让罗博飞从初创企业成长为引领细分领域发展的“小巨人”,成为青岛海洋高端装备产业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赛道突破,青岛的专精特新企业都展现出共同的特质:聚焦细分市场、坚持自主创新、重视产学研融合。这种深耕主业的发展路径,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起核心优势,也为青岛产业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集群效应:打造产业链协同的发展生态
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产业集群的“抱团发展”才能催生倍增效应。青岛以专精特新企业为纽带,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龙头引领、中小协同、集群共进”的发展格局,让企业在协同发展中实现能级跃升。
在产业协同方面,青岛常态化组织融链固链建链对接活动,鼓励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带动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分工。许多“小巨人”企业凭借核心技术成为龙头企业的重要配套伙伴,在合作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而龙头企业则通过整合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增强了产业链整体竞争力。这种“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让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创新合力,构建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在创新协同方面,青岛搭建“千校万企”产学研创新训练营等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专精特新企业借助高校的科研资源攻克技术瓶颈,高校则通过企业实践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创新—转化—应用—再创新” 的良性循环。罗博飞与中科院南海所的合作、万成锚链与驻青院所的技术联合攻关,都是这种协同创新模式的成功实践,让企业的创新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在市场拓展方面,青岛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实施“扬帆远航”出海行动,支持企业主动融入全球市场。同时,推动企业参与区域产业集群建设,鼓励企业在细分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目前,青岛在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业等领域已形成一批以专精特新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企业共享资源、互补优势,既降低了创新成本,又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形成了“培育一个、带动一批、集群一片”的良好发展态势。
从政策创新的制度保障,到企业实践的内生动力,再到集群效应的协同赋能,青岛构建起支撑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三位一体”生态体系,这正是其企业总量领跑全省的核心密码。随着梯度培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青岛的专精特新企业将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涌现出更多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为全省乃至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 “青岛经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