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以“通商青岛 数启未来”为主题的“数字化赋能企业出海暨新兴市场开拓对接交流活动”在青岛举行。300余名来自政府部门、商协会、专业机构及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破解企业出海痛点,激活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助力青岛在全球贸易发展中抢占先机。
活动由青岛市贸易发展服务中心主办,青岛市商务局、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市工商联指导,德勤中国、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市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等机构提供专业支持。现场不仅解析国际格局,分享数字化工具的最新实践,更集中推介包括印尼、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阿联酋、埃塞俄比亚在内的多个新兴市场,成为青岛构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实践场景。

以“通商青岛 数启未来”为主题的“数字化赋能企业出海暨新兴市场开拓对接交流活动”在青岛举行。
出海新机遇在何方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成为推动全球经贸格局重构的核心力量。这种变化既带来挑战,也孕育着机遇,而新兴市场正是破局的关键。
活动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赵福军博士以“国际格局加速演进与开拓新兴市场的机遇”为主题,系统解析全球贸易新趋势和数字化变革方向,为企业科学研判形势、优化全球布局提供权威指导。
“人工智能与各产业的融合仍处于才露尖尖角的阶段,未来会带来颠覆性变化。”他指出。
今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这意味着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优势。
在他看来,新兴市场正进入产业升级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期,向中国企业释放更大的合作红利。在他看来,新兴市场的机遇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合作。中国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可与数字基建待完善的国家形成协同合作;二是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共建。中国67%的城镇化率远高于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在钢铁、建材、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经验,能直接赋能新兴市场的城镇化进程。
从数据看,新兴市场的潜力已逐步显现。以青岛为例,通过实施“青企出海 通商青岛”行动计划,青岛在全球41个国家布局114个海外仓,仓储面积超100万平方米,依托海外园区和跨境通道,推动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产能合作。这种布局的逻辑,正是基于新兴市场与中国在产业、技术上的互补性。
作为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北方开放门户,青岛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今年以来,青岛市积极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和美国加征关税等不利影响,展现出对新兴市场的良好开拓势头。1—10月,青岛市进出口7469.9亿元,占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25.9%。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455.7亿元,增长4.4%,占59.6%。
以数字化夯实出海底座
企业出海,既要“全球化思考”,更要“本地化运营”,而AI正是连接两者的核心纽带。活动现场,金蝶软件、外贸赋能中心及德勤中国的专家,围绕“AI助力全球化运营”“数字资产化打造外贸融资新引擎”“原产地策略与合规数字化”等议题,结合典型实践案例,深入阐释数字化技术在风险管理、贸易融资和合规运营等关键环节的创新应用,为企业提供可复制、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帮助青岛企业以数字化转型夯实出海基础,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星空产品与解决方案部资深专家齐欣以“企业管理AI助力出海企业实现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运营”为主题,从管理数字化底座到AI落地实践,给企业提供了可执行路径。
她提出,企业级AI不同于通用大模型,关键在于数据的清洁性、企业内部知识的结构化沉淀,以及在人机交互中生成高质量数据。具体而言,企业级AI必须以可靠、干净的数据作为底座AI;必须具备“全球思维”,以满足企业跨区域运营需求;AI必须“与员工友好”,真正提升效率而非增加负担。
以报销流程为例,从过去人工贴票,到智能识别、电子发票自动匹配,再到未来可实现的“语音报销”,AI让企业管理效率呈指数级提升。“AI将成为企业最好的生产力工具,覆盖从财务、人力到生产、供应链全场景。”齐欣说。
青岛市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副总经理王晓娜的演讲,则聚焦“数字资产化打造外贸融资新引擎”。她指出,当前,企业出海普遍面临现金流压力较大的痛点。通过将国际物流费、应收账款等贸易链条数据化、结构化并接入决策引擎,数字资产化可实现对企业信用与风险的快速评估,从而把物流费等应收账款转化为可融资的数字资产,最长可延展账期至180天并配套保险机制。这类方案在缓解外贸企业现金流压力、降低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方面已见成效,且可通过与海关、银行等机构的数据对接进一步放大效应。
打开全球增长版图
作为本次活动的亮点,“新兴市场推介”环节将目光从专家观点转向具体市场机会。来自印尼、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阿联酋、埃塞俄比亚的政府官员、商协会代表和产业负责人,围绕投资机会、产业趋势、政策环境等进行了系统分享。

来自印尼、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阿联酋、埃塞俄比亚的政府官员、商协会代表和产业负责人,围绕投资机会、产业趋势、政策环境等进行了系统分享。
印尼投资与下游产业部战略与管理主任艾哈迈德·法伊萨尔·苏拉拉加指出,印尼正推进“新工业化”,亟需在下游产业链引入中国技术,中国企业在电子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与印尼的资源优势深度结合。
俄罗斯亚洲工业家与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郭沙则提到,当下,俄罗斯汽车、机械制造等领域的进口替代需求激增,中国企业已占据当地汽车市场主导地位,“政府正大力支持零部件本地化生产,这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乌兹别克斯坦—中国贸易协会创始会长常青聚焦“产业园区共建”进行介绍:“塔什干州占乌国工业产能的20%,各工业园区等正寻求中国企业参与建材、冶金、纺织等深加工,产品可辐射中亚五国。”
阿联酋中华总商会理事李鹦嘉则看好“未来产业”:“中国企业在AI、新能源、跨境电商领域大有可为。”据了解,阿联酋目标成为全球第三大人工智能国家,在今年10月举办的第45届海湾信息技术展吸引了约300家中国科技企业参展,带来AI机器人、智能解决方案和飞行汽车等创新成果;在汽车领域,比亚迪、吉利等中国汽车品牌增速迅猛;阿联酋即时配送时长可缩短至10到15分钟,电商配送时效的提升则为跨境零售企业提供了新场景。
埃塞俄比亚VITANOVA公司国际市场总监莫格斯·提贝布用“人口红利+资源禀赋”概括埃塞俄比亚的投资机遇:“1.3亿人口、年均6%的经济增速,咖啡、黄金、钾肥资源丰富,政府计划未来五年建设150万套住房,农业机械、建材、医药等领域需求迫切。”
这些市场的共同特点是:需求与中国产业优势高度契合,在制造业、农业、绿色能源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大量“补短板”需求,而这些行业和中国的产业与技术具有较强互补性,为企业出海提供了入场契机。

活动现场还同步设置企业与境外机构交流洽谈区、数字化服务对接区及政策咨询台。
活动现场还同步设置企业与境外机构交流洽谈区、数字化服务对接区及政策咨询台,与会企业与五国代表、数字化服务商及专业机构围绕市场准入、贸易政策、金融支持、数字化转型等内容开展面对面沟通,精准对接。
当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与新兴市场的需求潜力形成共振时,出海之路将越走越宽。从青岛出发,这场活动为企业出海注入了“数字赋能”与“市场拓新”的双轮动力。未来,随着“双轮”持续发力,更多中国企业将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主动位置,以更强韧性拥抱世界市场。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奕静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