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北京发布《2024—2025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报告以国际通行的评价框架和中国城市的改革实践为参考,对45座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GDP过万亿元的经济活跃城市进行了系统观测。
青岛首次入选“全国十大年度营商环境创新城市”,成为山东省唯一上榜的城市。同时,在“对外开放提升”和“监管机制创新”两大维度中,青岛均获评“专项创新城市”。
一座城市凭什么脱颖而出?青岛的答案,藏在它对“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持久攻坚中。
顶层设计织密“制度网”
营商环境是城市竞争力的“试金石”。过去几年,青岛以“顶层设计+系统改革”的思路,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向更深层次演进。从《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到《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再到《关于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一系列制度创新文件搭建起青岛营商环境的“四梁八柱”。
在这些制度支撑下,青岛形成了动态优化机制和责任闭环体系:每个部门都有改革“任务清单”,每项改革都有“时间表”和“路线图”。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提速,还是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的目标都指向一个方向——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能发展”。
在实践层面,市纪委监委推出“护航行动6.0”,用监督保障为企业发展清障护航;市委政法委高标准建设中央法务区,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高地;市发展改革委打造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新场景,项目审批时限从120个工作日压缩至11个工作日;市行政审批局实施“靠前一步、兜底服务”,成立营商企服“金牌团队”;市大数据局全面打造“无证明城市”,推动政务服务由“多证合一”向“无证通办”迈进……一系列改革举措,让“效率青岛”“诚信青岛”“温度青岛”成为市场主体的共识。
一座开放城市的磁场效应
开放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基因,也是其营商环境创新的突出特征。《2024—2025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显示,青岛在“对外开放提升”维度获评专项创新城市。
青岛率先建立市级领导与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政企恳谈会、外资圆桌会议、营商环境会客厅等平台常态运行。通过分国别举办德国、欧洲、韩国外资企业圆桌会议,2024年,青岛市商务局共协调解决企业诉求86件。与此同时,今年以来,青岛创新推出“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通过这一机制,德国安德烈斯蒂尔进入政府采购名录,德枫丹加入青岛市绿色能源产业联盟,成功对接三峡集团、中电建等央企国企,圣戈班安全玻璃对接极石汽车,拓展产品销售市场。

在今年9月举办的青岛市德国企业圆桌会议上,30余家德资企业(机构)代表出席会议,10家企业代表围绕在青经营情况、未来发展方向等现场交流。
“我们已经不再只是‘在中国投资’,而是‘与中国共同创新’。”在今年9月举办的青岛市德国企业圆桌会议上,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及华中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马铭博的这句话,道出了外资企业对青岛的信任。
目前,青岛已成为全国德资企业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430多家德国企业深耕青岛,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7亿美元。采埃孚、佰特思、诺马集团与青岛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深度合作;代傲是海尔集团的重要配套商,海信集团与博世集团实现空调领域合作发展;克诺尔、隔而固、扎克是青岛轨道交通、造船产业的合作伙伴……大型跨国公司、企业集团、众多隐形冠军企业都在青岛找到了发展的土壤。
如今的青岛,正以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成为外资企业信赖的“共赢之城”,14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多次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
市场信心验证营商环境“含金量”
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服务效能”。青岛在“监管机制创新”领域同样走在前列,获评“专项创新城市”。
当前,青岛高标准落实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国务院三批重点事项办件量465万件,平均跑动减少81%,办事环节减少8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尤为亮眼——过去需跑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行政审批、生态环境4个部门、120个工作日,如今通过“一件事”窗口或线上专区,仅用11个工作日即可办结。
政务服务的“减环节、提速度”,背后是青岛数字化治理的深层变革。青岛市大数据局推动“无证明城市”建设,让过去需要反复提交的企业资料、资质证明,如今通过部门间共享自动调用,实现“秒批”“免证”“掌上办”。
青岛的制度创新与服务改革,最终都体现在市场主体的信心上。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创业团队选择青岛作为落地首选地——因为这里审批更高效、服务更贴心、环境更稳定。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岛市新登记经营主体11.91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4.94万户,截至6月30日,全市实有经营主体210.09万户,其中企业83.35万户,占比39.67%,同比上升1.27%。
外资企业投资活跃,阿斯利康在落地青岛后两年间连续追加投资,总投资达到7.5亿美元;路易达孚总投资10亿美元项目在青岛高效落地的过程,被企业称为“青岛速度”“青岛温度”。企业“用脚投票”的信心正是对这座城市营商环境的最佳注脚。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阳光雨露。”在这句被无数企业家引用的话背后,青岛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注解。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创新,都在为企业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世界看到一个更自信、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的青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奕静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